放大圖片
■季承(右)出書歷數季老的人文情懷和家族小史。 資料照片
季羨林先生雖已辭世,但種種是是非非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在外界的種種猜測之下,作為季老的獨子季承終於無法再緘其口,他整理季老遺物,追憶往昔恩怨,歷時一年多寫成《我和父親季羨林》。書中披露了季羨林婚姻不幸,德國邂逅戀情……季承在此書中顛覆了被社會塑造的「大師」的完美形象。有看過書的人表示,季承「還原了一幕幕詩意後面的血淚,真實得近乎殘忍」。 ■中國新聞網
書中有四十餘幅未公開過的珍貴照片,用二十萬字的篇幅歷數季老的人文情懷和家族小史:痛苦無奈的包辦婚姻,美好纏綿的德國戀人,艱難迷惘的「文革」歲月,撲朔迷離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竊以及與溫總理的友誼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緣……
婚姻不幸 德國邂逅戀情
季承在書中披露了季羨林婚姻不幸。季承在書中將父親的性格缺陷歸結於年輕時所受的創傷——從小寄居在叔父家,寄人籬下;包辦婚姻讓他娶了不愛的女人,但又沒有勇氣拒絕。當季羨林回到北京後,季承姐弟曾提出把母親從濟南接來一起住時,季羨林只很冷淡地說了一句:「我和你媽沒有感情。」
對於父親既不滿母親但又容忍自己的婚姻,季承認為父親是為了求「仁」,也是同樣原因,季羨林拒絕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愛情,那也是一段「婚外戀」。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認識了房東女兒、德國姑娘伊姆加德,伊姆加德為季羨林的論文打字,並從此開始度過了一段「熱戀的時光」。最後,因為背負對祖國和家庭的責任,季羨林選擇了回國,伊姆加德則終生未嫁。當有記者提出這段感情真實性到底有多大時,季承表示:「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父親去德國,專門去拜訪過,當時一樓的鄰居說沒這個人,其實她就住在二樓,就這樣兩人錯過了。後來內地也有記者去德國,找到了伊姆加德寫給季羨林的信。」
對季羨林的選擇,他的弟子卞毓方表示:「那個時代不同,他們的選擇,我們無從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