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被譽為內地最大商業城市的上海,誠信水準每況愈下。
貴為內地最大商業城市的上海,最近一官方調查顯示,超過9成的當地居民認為做人誠實守信會吃虧。因為現實生活裡,失信者非但沒有受到應有懲罰,反而得到不應得的收益,惡性循環進一步助長社會不誠信氛圍。 ■中央社
日前,由上海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成的課題組,對上海社會誠信問題展開調查,調研結果顯示:誠信作為社會行為中最重要的準則,在具體的經濟和社會交往中並未得到肯定,反而成為「吃虧」的代名詞。調查數據顯示,44.2%的上海市民認為,與5年前相比,現在的誠信水準下降了。誠實守信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無用的別名」,更有90.2%的人認為誠實守信在不同程度上會吃虧。
為什麼上海市民認為誠信的人容易吃虧?統計結果顯示,唯利是圖、道德水準下降和對不誠信行為懲處不力是導致社會誠信水準降低的原因。
上海市政協委員游閩鍵認為,社會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現象,是因為守信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益和鼓勵,而失信者非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得到了不應得的收益。
他說:「上當次數多了,老百姓對誠信越來越不信任,對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的提防心理自然產生了,這就導致在危難時刻,大家都不肯伸出手來。」
社會充斥不誠信事件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鄧偉志認為,當前中國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相關法制還不健全,誠信體系建設中道德、行政和經濟手段運用得還不夠是一大原因。
舉例說,走進上海的各式商場,經常能看到「全場商品買立減」等醒目的促銷海報,但是當消費者挑中某件「特價商品」準備掏錢購買時,卻往往被告知「特價商品不參加促銷活動」。諸如此類的廣告繁多,最後的結果大都是噱頭,而大大小小的不誠信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能遇到,令市民對人失去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