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朗 天
有雜誌做了個小專題,看世界盃舉行期間有否影響本地觀眾看電影。結果不知如何,但據我所知,影響甚微。
何解?不全因為開賽時間。南非世盃分組賽一天三場,分別於香港時間晚上七時三十分、十時及凌晨二時三十分舉行,大部分吸引觀眾的賽事都安排在凌晨。買票入場看電影的觀眾大可施施然看完七點半,食過晚飯,於十時許一邊睇波、一邊品酌。不太受影響的更重要原因,當然是:香港根本沒有甚麼人,在平日七點半或九點半到戲院看電影了。那就是大家說了多年,慣於表述的「觀影結構性轉移」。影碟、bt下載、網上直接觀看……都有極大自由度,加上強大的電腦配置,導致無論七點半或凌晨二點半,都可一邊看電影、一邊睇波,並無衝突。
而結構中的結構,則關乎心理—正是觀眾對首輪電影的興趣下降。近年即使是荷里活巨製如《羅賓漢》、話題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大家都說可等出碟才看。以前奧斯卡金像獎一揭曉,大家都會衝去看得獎影片,今年《拆彈雄心》公映日票房,居然不及變相重映的《歲月神偷》(絕對數據當然不算多),事實已說明一切。
今年世界盃不好看,電影也不見得「好看」,於是不存在競爭問題。今時今日,常聽人埋怨看電影沒甚麼選擇。但明明坊間不乏公映影片,加上每月一個至多個電影節(最近是菲律賓電影節),數目不可斗量,難道大家眼睛瞎了嗎?當然不是,只是他們提不起太大興趣。無可無不可,電影早成了現代都市人的雞肋。
電影是娛樂,同時是藝術。過往太重視娛樂一面的結果是:當大家都太習慣以至於厭倦了這種娛樂方式,它便沒落了。藝術鑒賞、敘事解讀、符號遊戲這些長青玩意,對一般觀眾宛如天音,只能老土再說一遍:必須加把勁普及電影評論方法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