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悟本坐堂行醫的悟本堂因違章建築被拆除。網上圖片
縱觀近年來「神醫」的「造神」運動,媒體在其間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管是「地瓜王子」林光常的走紅,還是「綠豆天王」張悟本的崛起,都無不選擇同樣一條道路:登上知名地方頻道的電視節目,獲取一定知名度;其後推出精心策劃的系列叢書,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在聲名節節攀升的背後,沒有媒體的炒作,張悟本們恐怕難以這麼「火」,難以「火」得那麼「快」。
只顧炒作 疏於查證
針對上述現象,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向本報表示,張悟本事件中,媒體先神話張,後又妖魔化張的行為「是不成熟的」。現代人對健康知識的需求量加大,為滿足受眾需求,媒體往往誇大事實,渲染療效,忽視了對養生專家資質的考察,漠視節目應有的嚴謹性,疏於查證,這正是媒體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專家倡設「科學記者」
喻國明提議,應在媒體中引進「科學記者」這一新型記者類型。他介紹說,在西方傳媒體系中,科學記者的職能相當於專業的財經記者,他們的專業素養保證了相關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如果在此次炒作張悟本的媒體中,有幾名科學記者,張悟本的假面具也許會被更早揭穿。對於醫藥節目的監管問題,喻國明表示,實際上,對醫藥節目審查的第一道關,應在電視台自身。若為了博取收視率,一味炒作,傳播虛假信息,將造成自身品牌公信力的下降,並不利於長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