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首創 小傷口隱於臍內 30例均成功
【本報訊】(記者 嚴敏慧)「無疤痕」、創傷小的單孔微創手術備受醫學界推崇,惟手術儀器體積過大,部分只適用於成人。中文大學醫學院的外科教授,從中國人獨有的「筷子功能」中取得靈感,創出突破性的「交叉刀法」,於兒童肚臍下沿邊開半圓小孔,讓傳統直身微創手術器材透過小孔進入體內進行微創手術。去年至今,中大以此技術為逾30名病童做手術,包括全球首宗單孔微創切除半個腎及輸尿管的手術,初步發現手術時間、術後留院日數等均與傳統微創手術相若,但術後止痛藥用量銳減,傷口癒合更加完美。
微創手術分為傳統的多孔及嶄新的單孔兩類,相對傳統微創手術要開孔3至5個,單孔微創只有一個細小傷口隱藏於肚臍內,能進一步減少手術創傷,達致近乎「無疤痕」的目標。醫學界早已研發單孔微創專用可轉彎的微創手術儀器,但只能單次使用,每支手術鉗價格逾6,000元,加上導管等器材體積過大,難以投入華人兒童肚臍,故國際上約15宗兒童單孔微創手術的醫學報告,病童均為體重平均達50公斤的外籍兒童。
採傳統做法 儀器易「打架」
至於傳統直身、不能轉彎的3毫米至5毫米的微創手術刀,體積雖然適合兒童使用,但兩支手術刀鉗加上鏡頭,同時放入病童肚臍下方的開孔,儀器活動空間小,容易「打架」,醫生難以進行切割。中大小兒外科及小兒泌尿科團隊去年開始,研究在華人兒童身上進行單孔微創手術。中大小兒外科及小兒泌尿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譚煜謙表示,一次靈機一觸發現,利用使用筷子的交叉原理,把直身儀器交叉置入病童體內,手術刀的活動範圍大增,令手術能順利完成。
可重複使用 手術費平2萬
自去年10月起,中大已為逾30名年齡由3至15歲,體重13至55公斤的兒童,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成功進行單孔手術,當中包括17宗爛尾切除術,其餘則為較繁複的脾臟和腎臟切除術等。所有病童皆已康復,未有出現併發症,而術後要使用止痛藥的病者比例,及用藥份量均較傳統微創手術為低。譚煜謙稱,由於直身的微創器材可以重複使用,不會增加手術儀器的成本,故新技術下的兒童單孔手術成本較能轉彎的單孔手術便宜約2萬元。
多份著名醫學期刊登學術論文
不過,「交叉刀法」下,外科醫生左右手要交換控制,譚煜謙承認醫生要重新適應,但相信醫生不會感到困難。此項有關單孔微創的嶄新技術,學術論文已先後在多份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刊登。譚煜謙表示,由於手術不需要額外資源,但又能做到複雜的手術,期望可在醫學界普及使用,造福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