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最新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第7份補充協議,進一步放寬香港醫護人員到內地執業和受聘。不過,「港醫入粵」進程並非如期那麼順利,至今年7月,廣東省衛生部門僅審批通過7家港資門診機構的申請,與原先制定的一年審批54家的計劃相差甚遠。目前,僅佛山2家診所今年春節後拿到工商執照開始營業。據過來人稱,港資門診進入廣東的障礙,並非因港資門診收費高、無市場,而是一系列配套政策條件限制過多,選址屢屢受挫,甚至有當地業界的人為阻撓,導致港人信心不足,觀望者眾。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 敖敏輝、肖郎平
早在CEPA補充協議四,便有粵港兩地醫療合作的條款,鼓勵香港醫生北上。協議於2008年元月生效後,便陸續有港醫嘗試北上試業,不過,他們多是在內地醫院定期坐診,而非開設獨立門診。
名額54個 半年僅2家開診
本報記者獲悉,CEPA5簽定之後,廣東省衛生廳曾給珠三角主要城市54個港資門診名額,其中,廣州、深圳各10家,佛山、東莞各8家,中山、珠海、惠州各8家。主管外事與港澳交流事務的廣東省衛生廳巡視員馮紹民告訴本報記者,截至今年7月,廣東省衛生廳共審批通過7家港資醫療機構,其中,廣佛惠三城市各2家,深圳一家,目前,仍在審批中的有3家。而來自廣東省工商局的數據則顯示,包括深圳在內,工商部門成功核發營業執照的港資門診只有佛山2家。對於此種現象,馮紹民也認為,進度不太理想。
對於港資北上進程緩慢,馮紹民表示,據調查,很多港醫對前往廣東開診所還是觀望當中,對政策還未完全消化;其次港醫一般在香港也有診所,兩頭兼顧,人力不夠,忙不過來。
難題接踵至 港醫北上遇阻
即使成功獲得名額,之後也將迎來一系列難題。選址條件苛刻,無法與大醫院進行轉診合作,從業人員不能超過8個,無法申請合作醫療導致病人看病無法報銷,專業人才難請,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年初,廣州、深圳、惠州都傳出港資門診落戶營業的消息,但事後證明,幾家港資門診均沒有如期開業。業界認為,港資門診入粵大門打開之後,一系列後續限制條件,令這些港資醫療機構北上進程步履維艱。
不過,馮紹民介紹,目前,廣東省衛生廳已出台「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置門診部實施細則」,為港人申請和開設診所提供更詳細指引。他表示,相信其他部門的相關便利措施也將會陸續出台,港人對北上開診所應抱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