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月中發生的大連輸油管爆炸事故現場火光熊熊。 資料圖片
2010年7月16日晚18時,一條輸油管線突然爆炸,大連新港油品碼頭陷入一片火海。17日上午9時,歷經6次爆炸和一次復燃,大連新港保稅區油庫核心區域火情終得到控制,但一夜之間,超過1,500噸的原油流入大連新港和大窯灣港區。
這是遼寧省水域發生的最大一宗油污污染海面事件。事發後,在大窯灣港區進出港海域,有一條數10米寬、長近5公里的浮油帶,深黑色,厚度2厘米以上。在較遠海域,還有眾多漂浮油塊。海浪捲集上岸的貝類、藻類生物,均深陷浮油中。海面浮油已漂到事發地東北方35公里的旅遊勝地金石灘,影響大連海鮮在國內市場的銷售。
減低原油碼頭風險
大連港是中國東北最大的油品及液體化工品儲轉分撥基地,擁有全國最大、最先進的30萬噸級原油碼頭,可接卸30萬噸超大型油輪,年通過能力5,700萬噸。
在一份《大連新港新30萬噸級進口原油碼頭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環評單位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指出,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主要是海上溢油、後方油罐和碼頭平台火災爆炸、管道溢油。
火是油港大忌。報告指出,可能發生的最大事故為碼頭前沿裝卸區和後方油罐區發生的火災和爆炸。環評單位通過計算估計出,該區域油罐爆炸事故的發生概率為0.0087次/年,即大約100年發生一次爆炸。
儘管概率不高,環評單位依然認為,「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對降低油碼頭和油罐區的火災爆炸損失……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事後追憶,大連新港在事故前後浮現的諸多安全隱患,足以令人扼腕。最明顯的是油港輸油管網和出油設施的佈局。現場輸油管道密佈,管道間距離非常小,一旦出事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
同時,林立的儲油罐靠得較近,不但包括原油罐,還有成品油罐、危險化學品罐等。數十個罐體,分屬國家儲備油庫、中石油油庫、西太平洋石化公司油庫等多家公司,管理水平不一。
歸納四大安全隱患
7月23日,國家安監總局、公安部在其官方通報中,指出該事故存在的四大安全隱患。國家安監總局批評事故單位對所加入原油脫硫劑的安全可靠性沒有進行科學論證,且對加入方法沒有正規設計,不僅沒放置風險辨識,也沒制定安全作業規程。
通報還指,在原油接卸過程中存在安全管理漏洞,指揮協調不力,管理混亂,信息不暢。有關部門接到暫停卸油作業信息後,並沒及時通知停止加劑作業。
此外,電力系統損壞後應急和消防設施失效,導致罐區閥門無法關閉,也促使該事故最終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通報還認為,港區內原油等危險化學品大型儲罐集中佈置,也是造成事故險象環生的重要因素。(二之一) ■摘自《新世紀》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