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日網上《我不想給月薪2500元的窮老公生孩子》、《已經生了「窮三代」的「窮二代」,你們對得起你們的孩子嗎?》之類的帖子引起熱烈討論,有人認為窮人家的孩子注定要長期在窮困的環境下掙扎,他們的「窮人命運」將很難得到改變。這觀點引起不少網民共鳴。 ■中評社
議題一出,網民迅即分為兩大陣營。支持者認為,與其繼續「傳窮接代」,還不如別讓孩子出來受這個苦。「養育孩子是一輩子的責任,若是沒相應的經濟能力,還是不要隨便製造責任。」同時,反對者表示,做父母的沒有權利不讓孩子出世,因為孩子畢竟是維繫家庭幸福的紐帶,也是社會的希望所在。有網站為這議題設投票,有45%的票者認同不生育「窮三代」的說法:「沒錯,是生存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與富人相比感「相對貧窮」
上海大學教授鄧偉志認為,如今絕大多數公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信息高度發達,社會心理也比較浮躁和功利,與身邊的富裕人群相比,條件一般的青年人在富人生活方式的壓力下很容易產生羨慕和自卑感,乃至不想生「窮三代」。「這種貧窮感,其實應該叫作『相對貧窮』。」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教授從微觀角度分析,年輕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隨國家經濟的提升而水漲船高,他們不願意因為多一個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從宏觀角度說,社會的生存壓力過大,生育成本過高也確實降低了年輕夫婦生孩子的意願。文軍表示,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這麼短的時間裡實現了巨大飛躍,但是配套的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是年輕人感到生存壓力大的原因之一,而現在的競爭環境也的確比過去嚴峻得多。
文軍又說,值得關注的是,現在不想要孩子的年輕人很多受教育程度都不低。相對而言,在農村和邊遠地區,文化程度較低的青年人反而大都希望、並且實際上也會較早生孩子。如果這種現象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會造成一種人口素質的「逆淘汰」。
現社會機制改善契機
專家認為,為什麼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反而出現了這樣的話題?為什麼「窮二代」會沒有信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能改變命運?這才是社會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的社會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應當盡可能地減少貧困的代際傳遞,盡可能地暢通社會各階層流動的渠道,讓更多的貧困家庭通過努力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而這有賴於更為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包括二次分配機制),更為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機制,以及更多更公平的個人發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