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食物藝術感受生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劉俊賢的混合媒介裝置《無限》。

 筆者也「實地考察」K11一番,發現他們另一個藝術與美食crossover的搞作——「藝滋味——It's Sugar Bliss!」活動,以一系列美感盎然的藝術展覽及文化活動,讓大家享受豐富的藝術盛宴,而且最近更推出「藝滋味」第二浪,其中一個活動就是「L.I.F.E.」藝術展覽。

 為何這個展覽的名字是「L.I.F.E.」?「L.I.F.E.」藝術計劃策展人朱嘉慧表示,藝術的發展可比喻為一棵樹,樹木要茁壯成長需得到土壤所提供的能量(Energy),然後慢慢整合(Integration)。同時,它要有愛(Love)去灌溉,得到人們的保護,才得以茁壯成長,配合想像(Fantasy)的元素,讓樹木能夠開花結果。樹木成長的比喻正是「L.I.F.E.」藝術計劃的概念,她特別邀請了16位本地藝術單位,包括賴朗騫、劉俊賢、王威(小筷子)、彭倩幗、賴俊穎、張益平、盧以思、黃懷琰、梁東、王麗瑋、陳麗娟、the pancakes、梁小衛、王浩然、唐納天及二犬十一咪,以不同的藝術模式,如藝術裝置、舞蹈、攝影等元素,去表達愛惜大自然、珍惜食物和地球資源等環保信息。

食物的無可限量

 賴俊穎的作品是《米飯》(裝置藝術)。他以「米」做實驗,以微繪形式告訴大家一個故事:已忘記是何年何月了,太空人把一粒米放進口裡,一剎那的溫飽彷彿是永恆。「他」看見家,回到家。不消一會家又溶化了。

 張益平的《起源》(裝置藝術)則藉著三幅燈箱,左面展示一盒雞蛋在泥土和種子上,中間是那盒雞蛋上長滿草,右面是雞蛋破殼而出,花開滿地。「我想表達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和思考,地球溫室效應日益惡化,反思我們應該更珍惜資源。」

 劉俊賢的作品叫《無限》(混合媒介裝置)。對他而言,生命的本質是無限,隨著我們所走的路及所做的決定,它會生長成截然不同的形態。當我們沒有被任何框框困著、完全自由地過活,即使最瘋狂的願望也可以成真。同樣地,食物不但多元化也充滿可能性,雖然每一種傳統菜餚都在述說它的文化故事,但它們仍不斷演變出更多創新的菜式,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食物就是人類無窮幻想的彰顯。「不用多說,藝術是一種無約束夢想的表露,每一個原創的想法都可以透過藝術家用最前衛的手法呈現,這就是我把三種無限合而為一的作品。」

 王浩然的作品叫《溴化物系列之一至四》(裝置藝術)。在一周期間,王浩然無論吃甚麼都會多買一份,他把多出來的那份製成場景模型,描繪這周內的主要事件——在它們的雙身被吃掉的當兒。這7個場景模型以中幅攝影展示,配以140字母的說明文字。他表示,當今社交網站的即時發布狀態更新鋪天蓋地,「食物日誌」旨在為這些平凡無味的短訊增添實在的意義,並喚起觀者注意食物暗藏的功能,因為食物已不只用作充飢,而是作為社交契約的外在轉喻(如喝咖啡、喝啤酒、吃一片餡餅)、聚會的場景(雪糕小聚、薄餅派對、BBQ)、顯示關係親疏(一桶炸雞、巧克力蛋糕、任食自助餐)、甚或身份象徵(蔬菜雜錦、逾越節薄餅、馬鈴薯配肉、芝士送紅酒、克力架夾芝士、芝士通心粉)。這些圖像雖然敘事,所說的故事其實植根於這些用於敘事的字面與物件。雙重意義推翻了簡便即食的展覽說明摘要,把圖片裡的人物轉化為(本身由食物變身而成)日常生活裡隱藏、被撰寫的事件的複製品。

相關新聞
紙不是用來寫 食物不是用來吃 全因為藝術 (圖)
紙袋,美麗之外的創意 (圖)
從食物藝術感受生活 (圖)
大馬度假村實踐陶淵明思想 (圖)
月牙泉倚伴鳴沙山 (圖)
旅遊資訊:西班牙旅遊風吹香江 (圖)
百家廊:世博為何選中滕頭村? (圖)
翠袖乾坤:電視直播
海闊天空:姊妹城市兄弟解困
琴台客聚:黃門山四好漢
生活語絲:登岸一場驚險
隨想國:那一輪明月
獨家風景:時裝和電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