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平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一連兩日在《明報》發表文章,分析所謂「全球民主化對香港的啟示」,但實質卻是為「公社」發動的「公投」運動塗脂抹粉,文中指「面對中央和特區政府大規模的負面宣傳,電子媒介的冷處理,加上缺乏絕大部分親建制選民的投票,公社兩黨和大專2012仍獲得總共50萬選票,明顯超越公社兩黨在2008年的36萬票,充分反映香港存在一股願意以行動向中央爭取民主普選的力量……」
如果不說是政治學者,不少人可能以為這是社民連的文宣單張,文章不僅諱敗為勝,而且將「公投」失敗的責任諉過他人,卻沒有點出「公投」違法違憲失盡民心的關鍵。
同時他將「公社」得票與08年選舉時相比更是不倫不類,毫無學者的科學考證作風,有的只是一葉障目的政治偏見。
他又說「變相公投運動既在中港政府龐大壓力下仍相當程度獲得公眾支持,便不難理解為何中央會在運動舉行後不久,公開接納民主黨提出的三個條件之一,再次在本港民主化路上讓了一小步。」眾所周知,中央為了推動本港政制向前接納「區議會方案」,試問與「公投」有何關係?如果說「公投」慘敗反而迫使中央接受民主黨方案,這個邏輯怕只有成名才想得出來。
固然,學者可以對政治有不同取態,甚至有鮮明立場也未嘗不可。但不論立場如何,都不能閉著眼睛說話,掩著耳朵說事,更不能先有了立場,然後拿似是而非的理由去自圓其說。成名對於「公投」有既定立場,但是否就可以罔顧事實一味吹噓奉承?「公投」最終只有17.19%投票率,從任何一個標準都是失敗,儘管成名喜不喜歡,也不能將白的說成黑,甚至將政改之功與「公投」掛在一起,為「公社」臉上貼金。
或曰學者在報章發表一家之言,文責自負,不應受批評。不過,成名並非一般作者,而是身負春風化雨重責說話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學教授。文如其人,如果文章已經滿是偏見,又怎能令人相信他可以在課堂上客觀分析時政,以不偏不倚的態度授課呢?這不是他個人政治立場如何的問題,而是作為一名政治學者在授課撰文時是否應保持一定客觀,至少也要以事實說話,不要成為某些政黨的宣傳機器,這樣的要求應不是太高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