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小學生出現抑鬱及焦慮情緒的情況偏高,原用以平衡身心發展的課外活動及興趣班,更成為其中一個壓力主要源頭。今年初有調查顯示,每名小學生平均需要同時參加近3個不同的興趣班,使他們放學後仍非常忙碌。有升學及輔導專家認為,不少家長抱著「交數」心態,為子女報名參加興趣班,過程重量不重質,最終可能表現平平無奇之餘,也讓子女欠缺娛樂及鬆弛空間,容易構成不良影響。
為入心儀校 平均年花1.4萬
為增加子女升學競爭力,家長紛紛為其報讀繪畫、樂器、外語等課外活動及興趣班,務求助子女鍛煉好「十八般武藝」,並把證書資歷載入學習檔案(Portfolio)中,供心儀學校參考。而今年初,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調查便顯示,中小學生家長平均每年花逾9,800元在興趣班上,為各項學習相關開支中最多;而平均每名學生同時參加2.2個興趣班;若只計小學生,情況更見誇張,其同時參加的興趣班達2.9個,年開支更達1.4萬元。
與升學掛鉤 打擊信心與動力
理工大學學生輔導網絡主任崔日雄表示,兒童及青少年透過各式活動,從興趣中學習本是好事。然而,部分家長將把活動與升學掛鉤,易讓孩子接收負面訊息:「若參加了活動或興趣班,但仍然考不到(心儀學校),小朋友便認定自己力有不逮,甚至原本建立了的信心及動力都逐漸消失。」
他又指,不少家長更抱「交數」心態,不重視培訓子女專長,只以量取勝,把活動排得沒有空間;「孩子學到無樣精,又沒有時間輕鬆地玩,自我形象及動力越來越低,長遠自然易感厭惡與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