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星期大眾市民對香港是否申辦2023年亞運會紛紛發表意見和表示支持或反對態度,對於這項投放數百億的工程,身為香港一分子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筆款項如果不用作舉辦亞運會,它可以造福社會很多重要開支,包括體育的長遠發展和大眾市民在透過體育參與而促進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等方面需要的額外資源。
香港是一個可以跟紐約、倫敦、巴黎媲美的現代城市,在各項運輸系統和基建上已達數一數二的世界級地位。在地小人多的居住環境下,要再撥出大片土地興建一些針對舉辦亞運需要的比賽場地,的確難以取得充分的理據,而且這些達亞運會比賽要求的場地,各種配套設施也較講究。除了佔地面積大,建築費用昂貴外,日後的維修保養也較一般康樂用途的設施要貴,大眾市民亦不需要享用這般昂貴的運動設施。長遠來說,將會成為納稅人的沉重負擔。
香港實在不像一些發展中城市或國家,可以利用亞運會來大興土木,改善他們的基建和交通運輪等系統,並且利用亞運會來推廣本國的形象和旅遊業。如果說舉辦亞運會可以提升本地體育文化和運動水平,那麼政府應該積極制訂有效政策,然後利用這數百億元來切實地執行這些政策,效果一定比辦一個亞運來得大。
亞運會像奧運會一樣,一直都鍾情於願意花錢和花得起錢的成市,否則當年香港不會敗給多哈—一個缺乏體育組織能力但承諾大灑金錢的城市。像這種講求豪華和大場面的綜合運動會,香港當然不是它的選擇。就算我們決定去馬,如果不加強本身競投的承諾和投入,相信最後還是鎩羽而回。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