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38年冬地下工作時期的王士光、王新。 網上圖片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真故事
後來,姚依林回憶說,當時天津和延安距離遙遠,一些重大的文件和指示都無法及時獲知。有時候,他不得不通過日本人所辦報紙的內部消息、以及收聽武漢國民黨電台的廣播來獲取信息。「後來才知道有個洛川會議,文件自然無法看到,」姚依林說,「我們只是按照中央給的任務,根據地方鬥爭情況那樣地幹了起來。」
蓬頭垢面 第一面印象壞
儘管表示了無條件服從,王蘭芬仍然提出,要先見一見這位年長6歲的「丈夫」。「況且他同意不同意我呢?」她反問道。
時間定在了1938年的一天,地點是天津一個名叫頤和園的旅舍。提前來到旅舍的姚依林還給王蘭芬倒了杯水,安慰她說一定會完成任務。多年後,已經是耄耋老人的王蘭芬,依然記得對這位假丈夫的第一印象:臉色蒼白,頭髮亂得就像倒伏的麥子,不知道還以為是剛剛從監獄裡出來的。
而王光傑看見猛然跳出來個拖著辮子的小姑娘,也忍不住脫口而出:「這麼小?」
看到這樣的情景,姚依林趕快把話題岔開,建議兩人理髮。他尤其叮囑王蘭芬「辮子一定要忍痛割愛」,燙個鬈髮最為合適。他也早已在英租界一個叫伊甸園的小洋樓上為他們租下住房。考慮到王蘭芬年齡太小,姚依林又找了一位40多歲的烈士家屬及其孩子,扮成他們的嬸母和弟弟。
「黃河為界」 假夫妻真戰友
就這樣,一個四口之家誕生了。丈夫名叫吳厚和,在天洋市場一家電料行當技師。妻子名叫黃慧,和嬸母在家操持家務。夫婦倆還以丈夫感染了肺結核,不得不分床睡為理由,在婚房裡擺上兩張單人床。「以黃河為界。」王光傑幽默地打比方,所謂的「黃河」是一台八仙桌和4把吃飯用的椅子。
電台偽裝成收音機的形式。起初用的是美國生產的收發報機,後來考慮到發射機和電源噪音太大,王光傑特意從家裡拿來自己組裝的電台和電源。據說,第一次試機,他們就發現機器「打了火」,幸虧王光傑早有準備,迅速修理好了。
接下來的場景幾乎和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展現的一模一樣:在這幢三層小洋樓的樓頂,每天凌晨一兩點鐘的時候,王光傑開始工作。三伏天的夜晚,旁人都在屋外揮舞著蒲扇,他卻躲在屋子裡,把門窗捂得嚴嚴實實,用絨布把發報機的電鍵包裹起來,聚精會神地發報收報。(六之二) ■摘自《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