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34年田漢(右)與聶耳合影。
全國首家國歌展示館在上海正式向公眾開放,有意思的是,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雖在上海誕生,卻有著明顯的「廣東腔」,而首位聽眾恰好也是廣東人。
館內陳列著聶耳的部分遺物複製品,其中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手稿最引人矚目。館長沈雄峰介紹,真正的聶耳手稿已經在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時逃亡間遺失,現在見到的手稿都是取自留日學生張天虛、黃鳳等人於1935年編輯出版的《聶耳紀念集》。
首版國歌有「廣東腔」
首版《義勇軍進行曲》有明顯的「廣東腔」。原來,當時的臨時7人合唱隊中,有3個人是廣東人,他們分別是鄭君里、顧夢鶴和司徒慧敏。
在上海電通公司長期從事革命電影工作的廣東人司徒慧敏,是聶耳的生前好友。而《義勇軍進行曲》的第一位聽眾正是司徒慧敏的母親。當時聶耳經常到司徒慧敏的家中進行音樂創作,司徒慧敏的母親也非常喜歡這位勤奮的樂壇才子。聶耳每次譜完曲,都迫不及待地唱給司徒慧敏的母親聽。
當創作完《義勇軍進行曲》初稿時,聶耳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充滿激情地唱了起來,這首慷慨激昂又通俗上口的旋律給司徒慧敏的母親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後每當聶耳去他們家,她就說「起來」來了。
聶耳兩夜成初稿
館內詳細記載國歌誕生的往事。1934年春,田漢決定寫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在他剛完成一個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的歌詞時,就被逮捕入獄。戲劇家夏衍接手,將這個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聽說要拍攝影片《風雲兒女》,聶耳立即去找夏衍要求為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
在上海霞飛路1258號3樓居所內,聶耳連熬兩夜,完成了曲譜初稿。當寫完曲譜,聶耳對導演許幸之說:「為創作曲譜,我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在鋼琴前彈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走動,一會兒又高聲唱起來。房東老太以為我發瘋了,跑到樓上罵了我一頓。」
宋慶齡親自推薦
館內還陳列著來自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1941年灌製的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在內的抗戰歌曲唱片《起來》。唱片一旁還有宋慶齡撰寫的英文序言,「我很高興得知保羅.羅伯遜的唱片將一些最好的歌曲翻唱給美國人,這是所有國家的人民發出的聲音……」 ■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