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兩岸關係專家向香港文匯報指出,由於台灣社會對於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長期存在疑慮,商簽ECFA成為一場和諧氣氛下充滿艱辛的利益博弈,既要克服島內政治的障礙,又要平衡產業內部各方的經濟利益。
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曾在敲定文本等諸多問題上僵持不下,經過耐心處理,多次回合,才達成一致。比如,大陸提出在ECFA文本中寫入「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但台灣方面擔心大陸今後以此為由、要求台灣開放市場,反對此純屬經濟範疇的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原則與目標,最終形成了目前的文字共識。
大陸方面商簽ECFA著眼於穩定兩岸經貿關係。唐煒表示,「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設想,最初便是由大陸方面提出」。他說,仿照較成功的優惠貿易安排,大陸提出可採取「框架+早收」的形式。「我們希望化解以前合作的障礙,再將經貿關係提升至更高層次、比較緊密的水平。此後再往前推進一步,兩岸關係將實現高度自由化的理想狀態。」
文本措辭 商討回合最多
被問及ECFA中商討回合最多的環節,唐煒稱,「為力求文本各章節的措辭表達更為清楚、準確,確定文本的階段較費周折。另外,在確定早收清單時,希望放入更多而帶來較小衝擊的商品,雙方也費了不少腦筋」。ECFA中製造業大陸同意對台灣降稅之早收清單,若以2009年大陸自台灣進口金額計算,達138.4億美元,佔大陸自台灣進口金額比達到16.1%。「整體幅度很大,遠遠超過與其他經濟體商談優惠貿易安排的比例1至2%。」
唐煒指出,早收清單中包含不少台灣的優勢品種,比如紡織、機械、服裝、石化等,有可能對大陸產業構成一定衝擊。而大陸方面迴避了台灣的17個弱勢產業。他還向記者感慨,商簽ECFA的一大遺憾是未有從容時間逐一分析出早收清單中各項受惠的明細,令ECFA帶給兩岸民眾的具體利益更為一目了然。
兩岸關係專家分析稱,在重大涉外談判中,中國大陸官員均秉持寸土必爭的精神,談判能力常有體現,談判結果鮮見吃虧;而在商簽ECFA過程中,展現出極大的耐心與彈性,既要照顧到產業界的聲音,又要採取較靈活的談判立場化異聚同,折射出大陸高層的政治智慧與戰略視野,即著眼兩岸經濟長遠發展,願為創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餞行承諾。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表示,在中華民族經濟大局的前提下,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無論是大陸的讓利還是台灣的得利,僅是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之間的利益再分配,均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中華民族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是兩岸的共同利益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