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新樓盤均價上升2,500元/平米。
——規避中央調控物價 炒作資金另闢戰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洪嘯、劉曉靜 北京報道)「9.29」樓市新政實施已滿兩個月,但是調控效果並不理想,內地樓市經歷十一短暫觀望期後,11月份大部分城市成交量及價格止跌回升,特別在11月20日中央出台調控物價「國十六條」後一周,樓市回暖跡象明顯。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的專家分析,在國家不斷調控物價之下,嗅覺靈敏的民間游資已開始紛紛從農產品行業撤出資金再次轉戰樓市,增加了未來樓市調控的難度。
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11月22日至28日一周內,監測的35個城市中,17 個城市樓市成交量上漲。重點城市中,北京、杭州等7個城市成交量環比上漲,其中,北京受保障性住房成交影響,漲幅最大,達62.39%;重慶、杭州漲幅超過了30%。成都、武漢和廣州成交面積均環比下跌,其中成都、武漢跌幅較大,在35%以上。
衝擊穩定樓市新政
伴隨成交量上升,房價並未迎來所期盼的「降價潮」,多數城市成交價格波動較大。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11月第三周廣州、武漢和重慶等地成交價格環比下跌,廣州跌幅最大為16.56%。深圳成交價格上漲明顯,超過10%,天津成交價格本周突破10,000元/平方米。其他城市中,海口、昆明、蘭州等城市成交價格環比漲幅較大,在10%-40%之間。
民眾購房抵禦通脹
對於部分城市樓市回暖的原因,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向香港文匯報分析指出,社會上民間游資充裕,亟待尋求新的投資目標,近期中央不斷出台政策平抑物價,打擊農產品炒作等一系列行為,導致大量游資開始轉戰樓市。儘管中央一再收緊貨幣政策,但控制市場現有流動性難度仍很大。
北京中原三級市場部研究總監張大偉則認為,近期以抗通脹為目的的購房客大量入場是市場回暖的主要原因。他指出,10月的CPI高達4.4,而普通居民的切身體會甚至超過這一數值。相比對樓市調控下調房價的擔憂,購房者更擔心貨幣購買力下降。所以目前購房者特別是有一定資金的購房者入市的比例依然比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