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30餘載的歷史,亦是一部引進外資的歷史。數據顯示,自1978年以來,中國引進外資已連續18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實際利用外資超1萬億美元。30年來,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時至今日,當時為吸引投資給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的弊端已逐步顯現。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趨於完善,對於外國企業來說,制度性成本明顯降低。如果此時繼續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政策,勢必導致眾多效率低下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內地,加劇內外資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這顯然不利於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近期「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不時被外媒炒作,但實際上當前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1至10月份,中國實際使用外資820.03億美元,同比增長15.71%;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181家,同比增長16.62%。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就此曾設問:「如果投資環境惡化了,為什麼這些外商還要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呢?」
或許外媒產生「中國投資環境惡化」錯覺的原因,與外資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間過長有關。如今特權已失,制度方面的優勢不再,此時與內資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外資,難免有「失寵」的感覺。但實際上,稅制的統一對於外企的長遠發展而言,是有好處的。可以預見到,一些低水平的、單是依賴稅賦優勢生存的外資企業就此將被市場淘汰,但另一些具競爭力優勢的外資企業將得以更為健康地發展。
從根本上講,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的終結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更加公平、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由之路,對於外資企業而言,是一個新的契機。畢竟,能夠為外資企業成長提供根本保障的不可能是非常規的「超國民待遇」,而是健康、穩定、可持續增長的市場經濟制度。 ■房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