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今學年透過統一派位取錄2名港人子弟班畢業生。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淑環 攝
——中英文教學繁簡體須適應 港校不識內地「三好」證書
隨著珠三角經濟一體化,港深教育合作越趨密切。深圳兩所港人子弟學校的25名小六畢業生,今年首次透過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回港升讀中一,見證著港深教育融合的實踐與機遇。然而,在這批「教育先鋒」身上可以看到,要真正「打通」兩地升中以至整個教育制度,仍要面對種種不同的新挑戰。除中英文教學有別、繁簡體字差別外,港校對內地社會及學校水平認知不足問題亦浮現,通曉「劍橋」證書的老師校長,面試時對著內地的「三好」證書卻感茫然;而個別學生間的差異,以及學生文化適應(見另稿)等,亦同樣令他們困擾,甚至對未來再收生有所保留。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淑環
現時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已高達9,000人,隨著港人北上工作及置業與日俱增,數字料將持續上升。兩地教育局為協助港人內地子女順利回港升學,近年積極推動教育制度的銜接。現時,深圳已有5所開設港人子弟班的學校,其中已開設課程多年的羅湖港人子弟學校及深圳東方香港人子弟學校,今年更率先有25名畢業生,透過升中派位機制回港升讀。教育局資料顯示,當中三分之二學童是經統一派位獲分配學位,他們已分布於本港逾20所中學,以新界東為主,當中不乏具香港特色的津貼英文中學。
自行收生看重英語水平
沙田區英中賽馬會體藝中學現時全部中一學額均採自行收生,本學年該校取錄兩名港人子弟校的畢業生。該校副校長梁熾榮坦言,留意到港深教育水平有差異,面試時已特別留意學生英文讀寫聽講的能力,從而作出篩選,「學校採用全英語授課,學生升中銜接上難免出現困難,所以我們會安排課後鞏固班,讓能力稍遜的學生盡快適應」。
除英文科外,梁副校長又指,來港學生於港人子弟校就讀時,主要學習簡體字,適應繁體字上亦見困難,學校於是為他們設立「過渡期」,學習課業簡繁要求較靈活,「不過中文默書時,他們都要寫繁體字,以便適應日後的教學」。
英中不懂評估 拒自行收生申請
位於北區的傳統英中、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今學年亦循統一派位獲分配2名港人子弟校畢業生。校長劉志遠指,於自行收生階段曾有逾10名有關學生向該校提出入學申請,但學校鑑於難以評估其水平,在能選擇下只好婉拒,未來亦對此有保留,「香港學生如持有劍橋小學英語試等公開試成績,我們懂得衡量;不過內地學生通常只呈交『三好學生』等不同類型的證書,學校很難以此作準,而單靠面試亦不易辨識其水平」。
劉校長坦言,甫開學便發現在已取錄的2人中,其中一人英文能力稍遜,以英語上課學習有困難,「所以我們開學後提供了英語輔導班,並安排社工輔導,同學於早前測驗中已見進步」。
黃均瑜:統一兩地評估標準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均瑜認為,隨著港深融合,預計選擇回港升學學生會更多,但學生差異亦會因此擴大。他建議當局考慮將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引入內地的港人子弟校及有關班別,為兩地評估設統一標準;長遠而言,他亦建議香港教育局考慮資助及協助監管港人子弟班,以提升教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