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經濟研究員應 堅
承接去年下半年復甦勢頭,今年以來全球貿易繼續強勁反彈,三大貿易體均有出色表現:前三季歐盟(27 國)進出口分別增長23%及22%,首11 個月中國進出口大幅飆升40%及33%,而美國1-10 月進出口反彈25%及23%。WTO 預計,今年全球商品貿易出口量有望從去年下跌12.2%轉為上升13.5%,為二戰後最大的年度增幅。
IMF 最新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今年世界貿易量(含商品及服務貿易)增長11.4%,高於上一次預測(7%)。這些數據引發一種樂觀情緒,全球貿易已走出金融海嘯陰影,若明後年仍以較快速度復甦,各國經濟有望獲得更多的外部動力。外需環境出乎意料改善,也令外向型的香港經濟受惠。
全球貿易今年的強勁反彈與去年的大幅下跌形成鮮明對照,背景是各國政府聯合採取行動救經濟,令世界經濟在一年內由衰退轉為復甦。貿易形勢的好轉得到了宏觀基本面的支持。但此次貿易復甦與以前幾次有所區別,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復甦方向及力度高度一致,反而令人產生疑惑,究竟這一輪反彈是由何方帶動?
儘管各國進出口同步復甦的疊加效果,產生了歷史上勢頭最猛的一次反彈,但如果復甦動力不明確或不具可持續性,最終只能證實是一次技術性反彈。需要留意,今年全球經濟復甦是各國加大財政政策力度的結果。財政開支大量增加,必然會引起更多財政赤字,各國政府都不可能長期使用,令市場對復甦持久性有所懷疑。
匯率左右歐美進出口增長
實際上, 今年歐美進出口增長受到兩個特殊因素的影響。一是匯率。金融海嘯後美元及歐元都曾發生危機,交替貶值,反映出口競爭力的匯率指數今年的平均跌幅分別為3.4%及6.1%,有利於歐美國家出口。
二是補庫存的作用。金融海嘯中,歐美各國出現「去庫存」現象。2008 年至去年,美國庫存大幅縮減,但今年私人機構卻大量進貨(首三季非農業存貨增加2,000億美元),以補充庫存,進口因而被帶旺。兩個因素能很快見效,但未來兩年是否不變,卻難以保證。
今年全球貿易反彈幅度如此之大,部分受到技術性因素影響。今年首三季全球進出口分別增長24%及27%,是在去年下跌22.5%及23.2%基礎上的,市場估計,明後年再出現同樣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商品價格因素也不可忽略。去年商品貿易總量下跌12.2%,小於商品貿易總值的22.6%,兩者之間差距是由價格下降造成的,尤其是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去年能源、金屬及農產品價格下跌37%、29%及17%,今年則呈反彈格局,至12 月中旬CRB 價格指數上漲20%,帶動貿易總值增長大於貿易總量。目前,商品價格已處高位,短期內上升空間有限。(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