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証券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
隨著全球經濟從金融海嘯後恢復過來,中國的經濟結構產生重大的變化,雖然在過去十年經濟錄得令人驕傲的增長,但結構性的問題亦愈見浮現,舊有的增長模式在中國開始出現失效的徵狀,同時,這個舊有模式亦為未來持續的發展帶來限制,流動性及產能過剩等問題是中國政府在宏觀調控上必而面對的難關,收入差距擴大和通脹與農民收入兩者之取捨都是中國模式是否成立的議題。
富人生活方式更為休閒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表的樂退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有5.5萬人成功擠身於身價高達1.1億人民幣的行列,而且,隨著身價水漲船高,富人生活與以往大大不同,生活方式變得更為休閒,與以往只著重於工作的「黃牛」一般的生活大為不同,旅遊、名牌、古玩、品酒、投資,這些都變成了現今中國人城市富人的生活基礎。亦同時奠定了中國消費、內需崛起的基本面貌。但資金游走,加上對中國需求增長預期看法,海內、外對中國的熱情有增無減,造成了過度投機及市場秩序混亂,影響了中國政府最著重得「穩定」概念。
「十二五」—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首要地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這個是中央2011年至2015年經濟規劃的主線。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同於改變經濟結構組成,不是話變就變的,政府仍然需要賣地收入以支持基建設施、農民收入不可能一下子就與城市人看齊、消費亦不可能即時佔經濟總量的大比數,再者人民幣也不可能現在就市場化。所以「十二五」的重點,其實不在於改變經濟的結構,而是改變這個經濟遊戲的「玩法」或「規則」。而這個所謂遊戲規則,就是建立一個更有效及「更適合中國」的市場制度。
這個正在建立的市場制度是多方面的,包括利率及匯率的市場化,當中,相信在中國境內,利率的市場化會先行,亦較易實行;能源,和其他商品的定價規範,這在近期國務院對農產品及消費品的規範化可看出端倪,中央主要想控制的不是短期的價格波動,而是長遠的定價機制,使市場更有系統、秩序。
中央打壓價格有所保留
事實上,近年中央對打壓價格基本上並不著力。這從人民銀行不肯落實加息的做法可以觀察得到。首先,因為維持經濟快速增長是保持就業的基本需要,而價格(不論樓價、商品價)硬下去了,很大機會造成連鎖效應,拖累經濟。其次,強制性地打壓價格是硬性的,與中央的市場化機制背馳,只會造成系統性倒退現象。
除了內地的定價機制外,金融業的遊戲規則亦是改革的重點。市場化的首要條件是,這個市場是一個成熟、理智的市場,最起碼,中央需要有這個感覺。而達成這個條件,便需要一個更完備的監管系統。一行三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將會達成更多的合作,甚至管理規範上的整合。待下回繼續探討中國下一個五年。(系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