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神州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毛澤東語蒙哥馬利:中國不搞侵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毛澤東會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網上圖片

 1960年5月27日,毛澤東同志與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圍繞「50年以後」中國的發展走向問題,有過一段饒有趣味、發人深思的對話,內容大致如下:

 蒙:我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想問一下主席:中國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辦得差不多了……到那時候,你看中國的前途將會怎樣?

向外侵略 會被打回來

 毛:你的看法是,那時候我們會侵略,是不是?

 蒙:我覺得,當一個國家強大起來以後,它應該很小心,不進行侵略。看看美國就知道了……歷史的教訓是,當一個國家非常強大的時候,就傾向於侵略。

 毛:要向外侵略,就會被打回來……外國是外國人住的地方,別人不能去,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硬擠進去……如果去,就要被趕走,這是歷史教訓。

 蒙:50年以後中國的命運怎麼樣?那時中國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

 毛:那不一定。50年以後,中國的命運還是960萬平方公里。中國沒有上帝,有個玉皇大帝。50年以後,玉皇大帝管的範圍還是960萬平方公里。如果我們佔人家一寸土地,我們就是侵略者。

 「蒙哥馬利之問」反映了西方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歷史邏輯」,即當一個國家非常強大的時候就會傾向於侵略。之所以如此,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經濟原因。人類社會進入私有制後,強大起來的國家常常對外侵略擴張,掠奪他國財富。尤其是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的貪婪本性天然地充滿血腥暴力,導致武力征服和殖民擴張成為資本主義的特殊生產方式。另一個是政治原因。一些西方人把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規律視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演繹出一套弱肉強食、以大欺小的政治哲學。有了這種「歷史邏輯」,加之深植於心的「黃禍論」,一些西方人對中國這頭剛剛醒來的「睡獅」高度戒備,對中國的發展備感擔憂,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光陰荏苒,一晃整整50年過去了。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幅提高,社會面貌、人民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然而,中國並沒有走西方列強侵略、掠奪、戰爭、擴張、稱霸的老路,而是依然走在和平發展的大道上。

 半個世紀後,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蒙哥馬利擔心的那種情況呢?從根本上說,這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人民富裕、社會公正、國家發展、世界和平的基本目標。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就與有關國家一道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要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已成為中國發展的唯一出路和選擇。黨的十七大報告鄭重宣告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提出「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反對霸權主義也莊嚴地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黨章。這種社會性質和政治制度,決定了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搞侵略擴張。半個世紀的中國發展史,雄辯地證明了當年「毛澤東之答」的真誠性和正確性。  ■人民日報

相關新聞
80年版「貳角姑娘」當上副廳長 (2010-12-24) (圖)
湖南株洲現平流霧奇觀 (2010-12-24) (圖)
全球最老熊貓迎「144歲」生日 (2010-12-24) (圖)
柳下惠文化園山東奠基 (2010-12-24)
國際數學論壇三亞首舉行 (2010-12-24)
金庸故里海寧獲小行星命名 (2010-12-24)
毛澤東語蒙哥馬利:中國不搞侵略 (2010-12-24) (圖)
冬至習俗南北不同 難到外鄉人 (2010-12-23) (圖)
粵:糯米漲價 湯圓貴一成 (2010-12-23) (圖)
川:羊肉湯鍋店 兩天不打烊 (2010-12-23) (圖)
老翁體溫孵出珍稀樹苗 (2010-12-23) (圖)
花甲翁跨國尋母55載終得償 (2010-12-23)
中國小指不懼美國拳頭 (2010-12-23) (圖)
被指作弊 淘寶網再陷秒殺門 (2010-12-22) (圖)
穗頂級相親 「入場費」5萬元 (2010-12-22) (圖)
笨賊扮「蜘蛛俠」 吊18層高空凍僵 (2010-12-22)
將赫魯曉夫比作一朵花 (2010-12-22) (圖)
重慶旅遊收入五年翻番 (2010-12-22) (圖)
中山黃圃獲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0-12-22) (圖)
八齡童鬚密如成年 幼兒性早熟堪憂 (2010-12-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神州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