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鞍鋼為本報題詞,右起為本報記者楊帆、張建華。
記者:「香港不僅是國際級的三大中心,也應確定世界級中心的目標」,您提出的這一願景,一定會令港人倍感振奮。在您看來,要成為世界級的三大中心,香港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優勢?她依托的基礎和條件是什麼?
胡鞍鋼:香港要成為世界級三大中心,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她背靠的中國具有世界級的發展空間和勢頭。目前,中國經濟總量第二,出口第一,進口第二,外匯儲備第一。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總量、貿易總量、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方面,都將再上一個大台階。
服務內資 拓展金融平台
在金融需求方面,中國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是8.9萬億,今年突破28萬億,接近29萬億,到2015年就會突破50萬億,有可能達到55萬億,這就會產生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香港應進一步加快發展,為中國內資上市、融資提供服務。從貿易角度來看,最初規劃到2010年中國貿易額達到2.3萬億美元,而現在看來有可能突破2.8萬億,達到2.9萬億,到2015年至少達到5萬億,或者翻倍到六萬億。僅這兩項,中國內地就能有效地支撐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發展。
多元結合 發展高端旅遊
香港的旅遊業發展潛力也非常大。內地旅遊人次去年是19億人次,今年突破20億人次,而且增長速度是每七年到八年翻一番。內地已經是香港旅遊的主要客源地,香港要做好內地旅遊的後花園。香港怎樣搞好高端旅遊,包括旅遊和商貿相結合,旅遊和培訓相結合,多元化發展,保證很好的商業信譽,都非常重要。現在內地人赴港旅遊越來越方便,這給香港帶來巨大發展機會,本身就是一個「水漲船高」的態勢。香港要做的,就是怎樣利用中國內地的機會。
香港的地理優勢是有目共睹的,香港處在中國最繁華、發展最快的華南地區。香港一直扮演外國投資到內地的橋頭堡,也是內地走出去的橋頭堡,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橋頭堡,香港也成為人民幣的海外結算中心和交易中心。過去五年,中國對外投資增長迅速,並且出手很快,不僅直接投資還有兼併收購,因此香港的作用不是在降低,反而在提升。
香港近年遇到過兩次比較大的衝擊,一是亞洲金融風暴,然後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但香港很快恢復,這與內地經濟很快復甦是密切相關的,充分凸顯「水漲船高」的關係。香港要善於去利用「潮水」,使自己發展起來。從第三方的角度看,我比香港學者更樂觀。
聯手內地 共拓國際疆域
記者:如您所說,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將邁上新的台階。現在內地發展速度非常快,香港在一些方面已顯現出差距。而不少香港學者擔心,在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香港面臨來自內地越來越多的競爭,反倒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您對此如何看待?
胡鞍鋼: 中國在未來10-20年,形成若干個世界級城市群圈,就像美國的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城市群圈。目前中國城鎮總人口已是美國總數的兩倍,中國至少要構建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圈:第一個是珠江三角洲加上香港和澳門的城市群圈;第二個是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洲城市群圈;第三個是環北京、天津的環渤海城市群圈。
因此,中國作為世界城市人口最大的國家,不是只有一個「center」,而是若干個「centers」,其發展空間之大,發展速度之快,人口規模之多,都會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紀錄,這根本就不妨礙香港發展。客觀而言,香港既要與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競爭,更要與他們合作。因為一個地區的發展總會產生外溢性,也會強化它們之間的同城效應、服務效應,尤其是在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和互聯網時代,服務業效應輻射範圍特別廣。
現在不只是香港和內地競爭,而是香港和全球200多個經濟體競爭,要在國際金融、航運及物流等服務領域,與世界最重要的投資者競爭。比如,在航運方面,要和新加坡競爭,在金融領域要和紐約、倫敦競爭。香港如不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不進則退,進慢了也是退。香港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無論內地怎麼發展,香港和澳門的國際化程度還是遠高於內地。我認為,中央對港方針十分明確:中國在融入區域化、國際化、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不是要改變香港一國兩制的政治地位,而是要有力地支撐和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現在香港是國際級的三大中心,未來就應該建設世界級的三大中心。這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標誌。
創新自強 摒棄守業觀念
記者:中國崛起的機遇是香港的「天時」,背靠祖國是香港的「地利」。有了天時和地利,您認為,香港當前最需要做的是什麼?
胡鞍鋼:香港如何抓住中國內地發展的機遇,自身上一個大台階,同時服務於中國內地,這對香港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香港三大國際中心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金融服務能力在全球各個中心中排第幾,要成為第幾?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包括轉口貿易,香港應該達到什麼水平?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香港應在全世界物流等領域排第幾?這些就需要香港自己來回答了。
現在,天時地利都具備了,香港當前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自己的人和。促進社會和諧,求同存異,形成廣泛的政治共識和社會共識,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等公共投資領域方面,政府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香港政府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不干預或少干預。但在200多個經濟體的日益激烈國際競爭的情況下,再扮演這一角色就有問題了,不要說現在的香港,就是現在的美國和英國,都是不可能靠守夜人的信念在國際上競爭。因此就需要香港十分務實地選擇一種混合的合力模式,通過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中央之手與特區之手的合力,加快建設一些特大型的公共基礎設施,如港珠澳大橋、高鐵,這種標誌性的基建,既創造就業,也提升香港地位。
促進和諧 化分歧凝共識
假定中央給香港支持,香港本來在未來五年應該達到那樣的高度,但我擔心,五年後低於預期值。為什麼?你沒有執行好。像高鐵這樣的大型基建項目,在內地各方都搶著、爭著,就怕中央不批准。而香港高鐵比中央計劃拖延一年。作為內地學者,我們也不好多說,我算是外來的和尚,又不代表中央政府。我認為,關鍵問題是香港怎麼做到「人和」。對香港而言,除了政府的決策能力之外,關鍵是看政府的執行能力。香港學者的基調比較悲觀,老百姓更是著急,看著內地這邊的潮水很快就上來了,基礎設施的差距拉得比較大。
至於香港怎麼發展,我現在沒有什麼建議,只是想說明:香港已經具備天時地利,關鍵是需要人和。需要香港自己創新,利用中國內地機會。連英國首相卡梅倫還不遠萬里來訪問中國,就是為了尋找中國的機會,香港守在門口,我不能指手劃腳地告訴香港:你應該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這的確需要香港自己去思考去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