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目前已擁有13個建成的核電機組。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中國核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日前,中國核工業集團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材料回收,成功試驗制備出了合格的鈾產品和產品。據悉,若能將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則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中國已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年至70年,轉而變為足夠使用3000年。業內人士指出,這將使中國在國際核工業領域更具話語權,甚至起到引領作用。
據中國網絡電視台報道,中國科學家歷時24年的科研,經過反覆實驗,終於取得突破的這一全套技術體系,專業名稱叫做「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專家介紹,核電站發電,是通過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裂變反應,從而放出能量。這與火力發電站需不斷加煤是同樣道理,當核燃料維持不了一定功率時,也需要更換。這些更換下來的核燃料組件,就被稱作「乏燃料」。
據介紹,在當今世界的核電技術下,核燃料通常只燃燒3%至4%左右時,便無法維持額定功率。中核集團後處理中試工程總工程師王健說,這就需要把核燃料進行後處理,即通過一系列化學過程,把核電站未燃燒完的核燃料,以及新產生的核燃料提煉出來,再製成核電所需的燃料元件。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乏燃料」類似於火力發電站中的「煤渣」,但「乏燃料」絕非實際意義上的「煤渣」,而是「大寶貝」。
不過,循環利用的原理聽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異常艱難,如何對這些有極強核輻射、對人體有致命傷害的元器件進行剪切、分離、提取、提純等,每一步都是難題。王健表示,中核集團是完全靠中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研發的設施。中核集團後處理中試工程總指揮王俊峰表示,最後一次試驗,他們制備出了合格的鈾產品和金不產品。
在國際將起引導作用
有分析認為,「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的成功開發,令中國向實現增加替代發電資源比重和確保能源安全的計劃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核工業集團總經理孫勤指出,在核燃料工業裡,中國是極少數幾個能夠形成核燃料循環的國家。他說:「在國際上,對整個技術水平、科技水平,我們將能夠既有話語權,甚至還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此前,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均掌握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不過,各國又均對自己的核心技術體系嚴格保密。中國核燃料已發展20餘年,目前已擁有13個建好的核電機組,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乏燃料組件,而在未掌握該項技術之前,只有將其保存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