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79年鄧小平出訪美國,和當年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露台。資料圖片
鄧小平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這也是他外交生涯的一座高峰。
「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
1989年,鄧小平在中美關係跌入低谷時,提出上述16字箴言。在原外交部翻譯室主任、原中國駐盧森堡大使、長期擔任鄧小平翻譯工作的施燕華看來,這正體現鄧小平的大智慧,這16個字對今後中美關係的發展都適用。
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
1977年初,美國總統卡特執政後,曾於當年8月派國務卿萬斯訪華,就中美關係正常化進行磋商。但萬斯訪華時,美國政府尚未對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美國同台灣當局斷交、終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從台灣撤出美國軍隊下最後決心。直到1978年5月,卡特政府才最後下決心實現對華關係正常化。當時,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受命訪華,卡特政府已決定先與中國建交,再以優勢地位與蘇聯談判,謀求遏制蘇聯的擴張勢頭,增強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
要求美方痛快下決心
時任鄧小平翻譯的施燕華回憶,鄧小平對布熱津斯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痛快,就看美國下不下得了這個決心。」施燕華說:「『痛快』兩個字很難翻,我翻譯得不是很好,我當時用了『We Chinese prefer a clear-cut solution』。其實,這還不是很接近他說的『痛快』,因為『痛快』還有馬上行動起來的意思。」
布熱津斯基當即回答,卡特總統已下了決心,在第一屆任期結束前,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還表示美國願意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但希望在美方作出期待純屬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得到和平解決的表示時,不會明顯地遭到中國的反駁。布熱津斯基同時宣佈美國已授權其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同中方進行具體談判。
強烈感受鄧小平自信
中國方面對布熱津斯基帶來的信息作出積極的反應。雙方於1978年7月初在北京開始建交談判。
美國東部時間1978年12月12日下午,布熱津斯基、克里斯托弗和奧克森伯格一起準備美中關係正常化的最後文件。傍晚,時任總統卡特再次逐行審閱美中建交公報。12月13日上午,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在新任副手芮效儉陪同下走進人民大會堂,兩位重要的美國談判代表第一次與鄧小平會見,強烈地感受到鄧的自信心。
14日,伍德科克的報告按預定時間發來。卡特笑逐顏開,提議雙方於12月15日的同一時刻宣佈中美兩國建交公報,並提議鄧小平訪美可安排在1979年1月下半月。下午,伍德科克又來到人民大會堂拜會鄧小平,說明為防洩密,美國提議將宣佈兩國建交的時間提前為美國東部時間1978年12月15日晚9時(北京時間12月16日上午10時),同時希望鄧小平於1979年1月下旬實現訪美。(五之一) ■摘自《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