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鼓勵就業 交津限制宜從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12]     我要評論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宣布優化原有「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將2人及3人家庭的入息限額分別由8,500元及1.2萬元,提高至1萬元及1.3萬元,令符合入息限額資格的人數由33萬增至37.8萬,但計劃將維持以家庭為計算單位。提供交通津貼協助低收入人士,不僅有利紓解民困,而且可發揮鼓勵就業、自食其力的積極作用,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申請限制宜鬆不宜緊。當局應從基層市民的福祉及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放寬限制,容許市民選擇以個人或家庭為申領單位,就如報稅般可選擇個人或夫婦聯合報稅一樣,讓更多市民能符合資格,更好地發揮鼓勵就業的效果。

雖然當局的優化版增加了申領的入息上限,令符合申領的人數大幅上升,但由於計算標準仍以家庭為單位,仍然可能令受惠人數減少。以一個3人家庭為例,入息限額是13000元,如果父母都出外工作並領取最低工資,已經不符申領資格。最低工資是保障工人收入的下限底線,但申領交津的資格卻不可高於最低工資,在道理上說不過去。近年本港貧富懸殊問題不斷加劇,基層市民的生活愈趨困難。現時本港物價高企,一個月入13000元的3人家庭,日常開支恐怕已捉襟見肘,面對通脹重臨更是百上加斤,正是最需援手的一群,計劃不應將他們拒於門外。

交通津貼有助鼓勵市民出外工作,善用本港的人力資源。事實上,社會上不少低技術及低收入工作,經常出現乏人問津的情況,而通過交通津貼可吸引更多基層市民願意出外從事這些低技術工作,既滿足了市場的需要,也可善用人力資源,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效益遠大於公帑支出。當局推行交通津貼時應以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看待問題,不應固守過往的運作模式,計劃應以便民、利民為主,採取工會建議的「雙軌制」,容許市民自行選擇以個人或家庭申請,令更多有需要的人士能夠受惠。

也應看到,踏入兔年衣食住行加風四起,基層市民將面臨通脹加劇之苦,交通津貼愈早落實對基層市民愈有利。較務實的做法是,立法會先行通過有關撥款,確保交津計劃能夠如期落實。同時,當局應在計劃實行後及時跟進成效,準確把握有多少家庭因為新規定而失去申領資格?如發現計劃成效不彰,不應等到3年後才作全面檢討,而應當機立斷擴大申領資格,改為家庭和個人的「雙軌制」運行,支援在職貧窮人士。

相關新聞
鼓勵就業 交津限制宜從寬
把握普查契機 保育傳統文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