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有了光,就有了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專訪劇場大師羅伯特.威爾遜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最讓人期待的節目,少不了兩位劇場大師——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與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驚人邂逅。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Lesley Leslie-Spinks攝

 布萊希特的《三毛錢歌劇》創作於1928年,是百老匯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充滿黑色諷刺的辛辣意味。故事發生在上世界20年代的倫敦,黑幫頭目尖刀麥基與控制全城乞丐的商人皮丘姆的女兒秘密結婚,皮丘姆大怒,於是向警局告密。麥基想以金錢換取自由,但最終還是被送上絞刑台。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庫特.魏爾(Kurt Weill)所作的音樂膾炙人口,其中的開場曲《Mack the Knife》更被傳唱經年,旋律絕對是家喻戶曉。

 以冷冽懾人的舞台意象著稱於世的羅伯特.威爾遜,將帶領柏林劇團,將《三毛錢歌劇》全新詮釋搬上舞台。記者專訪羅伯特.威爾遜,談談這個上世紀20年代的故事,在今日如何煥發新生。

 美國劇場導演羅伯特.威爾遜是當代最負盛名的劇場大師之一,其代表作——1976年與極簡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合作的《沙灘上的愛恩斯坦》,被認為是20世紀表演史上的里程碑。羅伯特.威爾遜對建築、舞蹈、繪畫情有獨鍾,其舞台設置往往有著十分冷冽的形式,如抽象畫般充滿了幾何感;但觀看時觀眾卻能體驗到作品溫熱的內在,由此被打動。觀眾往往說不出是為甚麼,只是深深著迷;講不清楚作品的主題是甚麼,但那主題又似是無處不在。

 他的舞台,往往充滿了迷人又「迷惑」人的意象,緩慢的動作、神秘的意義不明的手勢、懸掛在半空中的椅子、舞台前列的巨大貓腳、80個打扮成鴕鳥的人在台上跳舞、機械性的語言重複甚至長達4小時的靜默……所有的這些,讓觀眾訝異之餘卻不由自主地陷入如夢境般的體驗中。正如他所喜愛的舞蹈大師康寧漢及巴蘭欽那樣,他的作品同樣追求一種抽象的、幾何化的視覺效果,擺脫了具體的敘事與人物,而只是提供結構,讓觀眾自由地出入其中,找到自己詮釋的角度。羅伯特.威爾遜曾經說過:「我喜歡巴蘭欽和康寧漢,因為我不必為了情節和意義煩惱,只要看著那些設計和圖形就好了。」這句話用來形容他自己的作品,其實也十分切合。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到底應該怎麼來觀看與理解羅伯特.威爾遜呢?與他合作多年的副導演Ann-Christin Rommen曾說過,了解羅伯特有三個關鍵詞——時間、光與幽默感。在威爾遜的作品中,時常出現緩慢的動作或是加速的動作,就好像是把時間拉長或壓縮,令觀眾逃出日常生活的鉗制而進入到一種被催眠般的夢幻中,擴展了想像與感知的空間。而光,更是他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沒有光,就沒有威爾遜的舞台空間。至於幽默感,則為他的作品增添了跳脫的明快顏色。

 多年前,談及經典之作《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時,羅伯特.威爾遜曾經這樣說過:「就當作是在逛博物館,或是在看畫。品味蘋果的顏色、服裝的線條,還有光線的閃耀……我的歌劇比《蝴蝶夫人》簡單,你不必想故事是甚麼,因為根本沒有故事。你不必聽語言,因為語言不意味任何事。你只需要享受場景、時間與空間的建築結構、音樂,還有它們喚起的感受。看著畫面就行了。」

 這個建議,用來觀看他其他的作品同樣受用。只是這次,當威爾遜與布萊希特相遇,《三毛錢歌劇》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還有美妙的語言與歌聲,觀眾可以盡情欣賞,羅伯特.威爾遜的冷冽舞台與抽像風格將如何詮釋這部膾炙人口的歌劇名作。

相關新聞
公斤縮水 百年法碼退役 (圖)
有了光,就有了世界 (圖)
《三毛錢歌劇》
光是一切的開始 (圖)
點評集:一人分飾兩角的奇幻逆緣 (圖)
百家廊:姚明──不倒的「移動長城」 (圖)
翠袖乾坤:青 戀
娛視觀:敢言不愧鏗鏘集
琴台客聚:《小艾》的食事
生活語絲:兔年話兔
一網打盡:何苦走冤枉路
記憶後書:阿培三部曲(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