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多,中東戰略模式就像拼圖般整齊組合─鞏固的和約把埃及和約旦跟以色列結盟;波斯灣油管沿線佈滿親美君主國家;北非的專制政權穩如泰山。然而近數周,突尼斯和埃及變天,區內政局風雲變色,一下子推翻整塊拼圖。
國際戰略研究所中東分析師霍卡姆稱,突然而來的動盪使中東國家急於埋首內政,無暇再顧及與鄰國甚至美國的關係,以往的戰略布局或不再奏效。
美攻伊拉克埋導火線
中東戰略布局可追溯至一戰及結束後。當時法英兩國秘密協議分割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領土,形成現代中東。1970年代,英國撤出,美國接手「攝政」。其後埃及和約旦先後與以色列簽訂和約,換取美國每年數十億美元援助。這些和約成為美國在中東影響力的試金石。
藉由「援助換和約」方式,眾多中東王室和獨裁者在美國庇蔭下保住政權。但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令中東拼圖開始瓦解。美國推翻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讓伊朗影響力進入阿拉伯世界;同時,伊拉克開始民選政府,亦令部分中東青年認識到選舉政府的可能。
然而同時間,中東整體上仍然沒變─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等區內領袖更專制,沙特等海灣君主更依賴傳統政權擁護者,特別是宗教界的支持。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更是子承父位,違反改革承諾,鐵腕治國。此外,區內人口年輕化,數以百萬計青年進入社會即面臨失業,加上長期政治及經濟停滯,早已為連串示威埋下導火線。■《華爾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