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橋見證中國變遷
1961年,寶安縣委書記李福林在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的支持下,曾率領全縣開展了一場「利用香港,發展寶安」的大開放運動。當時縣委提出了《關於適當放寬進出口管理意見(草案)》,決定全縣與香港開展小額貿易,開放沿邊22個公社和一個農場,規定出口甘蔗苗、稻草、草皮、河涌雜魚等,以換回鐵鍋、肥料、火柴和煤油等緊缺物資。
經過反覆研究,縣委還制定了適當放寬邊防管理的「三個五政策」,即農民一個月通過羅湖橋可以去香港5次,每次可以帶回5元錢的東西,可以帶5斤重的物品。
草皮禾桿過港 換緊缺物資
根據寶安縣原縣委副書記李定的回憶錄,儘管1961年正值嚴重經濟困難時期,但寶安縣沒有一個人餓死,生產搞得最好的翻身大隊,1,000多人僅餘糧就交了2萬斤。依靠「靠港」政策,一些村莊的生活水平遠高於內地。據說,這些村子裡沒有人打光棍,就算是殘疾的村民也可以娶到內地嫁過來的漂亮姑娘。
廖紅雷這樣解釋那場「大開放」的初衷:「當時一心想保證不餓死人,根本沒想到跟香港人做生意違不違反中央規定之類的問題。」當時,通過羅湖橋過境貿易的農民經常哼唱這樣一首山歌:「小額貿易無日閒,家家戶戶都上山。草皮禾桿都有用,耕田好過去過番。」
另一方面,寶安縣在文化開放上也成了先行者。李福林開始邀請中央、省、市的一些歌舞團到深圳戲院演出,以吸引港澳同胞前來觀看。史料顯示,當時戲院的廣告甚至打到了香港,而香港的一些影視公司也開始走過羅湖橋,在寶安縣取景拍攝電影。
叫停對港開放 飯前跳忠字舞
事實上,就在60年代初期,廣東省委領導曾在二沙島面陳毛澤東,表達過對外開放的建議。但隨著極左的氾濫,很快廣東省委便以「打擊投機倒把」為由,叫停了寶安縣的舉措。
其後,寶安縣委抽調80人組成了工作隊專門搞「四清」,把邊境小額貿易、過境耕作探親、「三個五」政策等,當作「慕洋、向洋、靠洋」來批。「大開放」的首倡者李富林也因此獲罪入獄。
獄中的5年,這個老人被數次批鬥,每天的伙食只是兩小盤稀飯,兩腿也出現了嚴重的浮腫,體重從150斤減到了90斤。但當年受惠於對港開放政策的一些寶安縣百姓並沒有忘記他,他們經常偷偷把做好的荷包蛋、瘦肉頭送進監獄,並堅持呼籲解放李富林。
「每天吃飯前要跳忠字舞。你本來是哭的你都要笑,你吃飽沒有,沒得吃,你說吃飽的,都是吹的嘛。」廖紅雷這樣回憶「文革」時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態。(八之六)
■摘自《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