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浙江良渚古城遺址。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屹峰 良渚報道)4,000多年前的江南水鄉什麼模樣?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大家展示了良渚先民以木板護岸,堆築台地,臨河而居的場景,一條條整齊繁華的水街,展現了江南水鄉獨特的營建模式和居住方式。
在良渚古城東城牆外的美人地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時期臨河而居的建築基址和古河道,在河道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陶片,許多豆、罐等黑皮陶上刻畫有精細的盤龍紋、鳥紋、網紋等主題紋飾。
河道護岸木板可栓船
良渚古城主要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斌說,這些考古發現,可以初步揭示出一幅良渚古城外整齊的水街景象,有助於深入探索良渚古城的城內外佈局、外郭城分佈、居住方式以及社會發展狀況。記者在美人地遺址發掘現場看到,有一塊水道邊的木板鑿有牛鼻孔,木舟可以拴住靠泊,木板下部墊有橫木和枕木,往南方向同樣發現一排木板。劉斌認為,這種現象說明,美人地居住地人將河道有意向南填埋,河道南岸也同樣為居住地。
河道設計與現代相似
「良渚古城的東面原先是較為低窪的沼澤濕地,良渚先民在沼澤濕地中堆築起幾條東西向的台地作為居住地,在堆築台地的同時形成了河道水系。」據劉斌介紹,這些長條形的台地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被一次次地加高和拓寬。河岸採用了以木板作為護岸的營建方式,形成人工堆築的垂直河岸,這樣船隻便可以直接靠泊在岸邊,與目前長江下游地區塘棲、烏鎮等江南水鄉臨河而居的景象十分相似。
良渚文明不亞古埃及
劉斌說,現在江南水鄉市鎮的河岸一般採用石砌而成,但是4,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在沒有鋸子之類金屬工具的情況下,以木板護岸,運來大量土方,大規模地營建,其工程之考究、規模之浩大,需要組織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體現了良渚古城具有相當高的規格等級,說明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已處於高度發達階段,不亞於古埃及時期營建的金字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