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日本大地震及核危機,將拖累本港出口微跌。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本港經濟放緩,但通脹上升,在日本核災、中東北非亂局及歐債危機死灰復燃等不利環境下,令人憂慮會進一步拖累本港經濟,甚至陷入滯脹。不過,學者認為,相關風險值得關注,但由於預料本港的經濟仍會錄得增長,加上失業率低,距滯脹仍有一大段路。
最低工資 影響較日QE大
日本為應付災後重建及重振經濟,市場相信將要大規模「放水」,日本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可能導致的全球通脹,令本港的通脹會進一步惡化。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講師李兆波昨表示,目前仍未知日本的「放水量」,所以難以評估對本港的影響,但相信有關影響是間接、次要的,由於本港與美國的經濟周期最接近,故此日本救市措施難以與美國的QE措施比較,若指日本救市的資金會成為熱錢,炒起本港資產價格,倒不如關心人民幣升值造成的輸入型通脹。
他續說,最低工資實施後對本港的通脹影響,比日本的QE措施更大。至於日本的部分食物受核輻射污染,需要入口食品,搶高國際糧食價格,今年的食品價格可能因此上升兩成,但若以一間食肆的食物成本佔約三成計,食品價格上升兩成只會令售價上升6%,影響不算直接。
隱憂處處 不能不提防
至於會否出現更嚴重的滯脹,李兆波解釋,滯脹需要同時達到兩個條件,包括經濟出現負增長的同時,通脹還要高企。他認為,暫時一段時間都看不到本港會出現經濟負增長,但美息最快有機會於今年內提升,將有助壓抑本港的通脹,及拉近銀行息口與通脹率的差距。
亞洲知識管理學院院長廖湘琨亦指出,本港目前與滯脹還有好一段距離,但不能不作防範。他舉例指,08年金融海嘯後,中東及北非國家就因為出現滯脹,引致今天的混亂局面。他認為,部分原因是美國的QE政策所致,引發全球性的通脹。他續說,2010年香港經濟似乎有不錯表現,經濟增長6.5%,財政盈餘不少,失業率為4.1%,但香港卻隱藏著不少危機。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出現過3次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但卻沒有步入滯脹,廖湘琨指出,主要原因是美元強勢,加上內地生產力過剩,沒有形成結構性輸入型通脹。但如今美元貶值,人民幣不斷升值,食品和能源價格已呈長期結構性通脹。若此時一旦美國加息或經濟泡沫破裂,香港經濟或會衰退、失業率上升,由於本港已出現結構性通脹,相信屆時本港極有可能出現滯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