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字在山水走進自然尋獲「筆可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對自然的觀察力是寫作者之敏銳的一部分

 文學營在香港並不普及,這種聚集文學青年在短期內共同培養寫作經驗的群體活動,早在上世紀末時,尚被一定數量的年輕人所認受,近年來衰落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有志寫作的人們可以通過文學營結朋識友、切磋技巧經驗、暢談筆下夢想,於參與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雋永時光,而從提升本土文學氛圍的立場去看,這種集體交流也是激發寫作靈感、構建朋伴式文字影響力的良好方式。「筆可能」在香港闊別文學營多年後,起意重構這一活動——在以「字在山水」為主題的3日交流活動中,亮點不僅是名作家領銜寫作工作坊,更將引領青年文學愛好者置身自然中,「在星光風鳴下,重新以寫作為媒體和自然聯繫。」豐富的自然體驗為他們的書寫內容注入多元素材與廣闊層次。「字在山水」,筆下便充滿無限可能。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自然與文學的雙重經歷

 一群由15至25歲年輕人組成的藝文群體,行至山水間,坐看雲起時,其中心境的清明自由,單是聽上去就令人充滿欣羨。「筆可能」活動的策劃人俞若玫表示,選取「字在山水」為主題,是希望令參與的同學們充分體驗不同於城市景觀的山水自然。營地選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嘉道理研究所石崗中心、為營員創造3天時間,全身心投入感受廣袤天地間的細微變化,近距離觀察花草樹木,通過新鮮的身體對話打開五感體驗。

 對自然的觀察力是寫作者之敏銳的一部分,因而在4月春光醉暖的花開季節,去親身體味花與樹的色彩、質感、形態,對豐富寫作思考及內容,都會有所裨益。更難能可貴的,則是令在當下社會成長的這班年輕人,能短暫地遠離塵囂,與自然真正親近,去捕捉自然內部的點滴驚喜。

 「早上的光線轉變、夜晚的露天星光,都能使同學們在安全環境下去體味自然。」俞若玫在最初策劃文學營時,日本尚未發生地震浩劫,但她在教書過程中,已切實感受到年輕孩子們與自然的關係十分疏遠。「在安全的環境下,讓他們去感受自然,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們在文學營的前兩天內,不只會看花賞樹,還將在專業導賞團引領下參觀嘉道理農場,近距離去看野豬、貓頭鷹等動物。「年輕人們需要知道,動物不只有寵物,人也不是自然中的唯一生物。」

 俞若玫在教學生涯中發現,年輕人寫作中最為匱乏的是形容詞,很多學生會用太過籠統的詞彙去表述自身感受,而無法收窄修辭的精確度。「單是形容香味,其實就有很多形容詞,所以希望他們通過走入自然去切身感受,嘗試把握詞彙的豐富複雜,從而令書寫更為多元。」

 嘉賓講座和名家導師工作坊,則是文學營中重要的交流與學習平台,駱以軍、鄧小樺等著名作家將各自帶領一個為數20人左右的小組,在技術層面上,指導學生們展開寫作,而北島、梁文道、劉克襄等5位熱愛自然的嘉賓講者,將與營員們共同分享同自然親密的互動經驗——梁文道會暢談他養貓、愛貓的獨特體驗,傳達對動物的活潑的觀察;從事有機種植並寫作的農夫袁易天,則會帶大家去看他種植的作物,引導學生們理解土地與寫作的關係,並倡導年輕一族嘗試細嚼慢咽吃飯、從而品味食物的天然滋味。

 極為豐富新鮮的活動經歷想必日後會成為營員們一生雋永難忘的回憶。俞若玫表示:「也許若干年後他們長大時,會記起參加這次文學營的經歷,記起曾經遇到過某位作家,並一起分享過一些寫作感悟。這經歷本身已是文學營的最美好意義。」

激發新一代想像力

 作為文學營工作坊中新詩組導師,《字花》編委、曾著有《不曾移動瓶子》的鄧小樺認為,工作坊是文學營中的一道重要環節,學生們在經歷大段親近自然的寶貴時間後,將會在文學營的第三日,透過工作坊具體落實書寫。新詩中蘊含的深厚浪漫主義傳統本身,便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羈絆。她表示:「詩歌與自然間有很重要關聯,浪漫主義詩歌更注重關顧人與自然相應和諧的反映。」

 詩歌創作亦最為重視人的感官體驗,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們在長久的城市生活中,感官普遍較為封閉。「城市中的環境很不舒服,穿行馬路都會覺得嘈雜混亂,因而人會本能地在感官外,建構起保護膜,封閉自己。」但在純粹貼近自然的相處中,感官便會體味到許多豐富片段——不只花朵有香氣,樹木一樣有芬芳的味道,自然的多元層次會激發創作者渴望書寫自己與創作對象的關係。

 鄧小樺特別強調「對象」對於書寫的重要性,不只詩歌工作坊需要「詩歌對象」,許多人都會在寫作中忽略被書寫對象、及其與自我的關係。「即是要有想像,要知道寫給誰?寫作不是自己與自己對話,而是要衍生出對話的對象,並明確自己與它們有何關係。就算是寫一首情詩給自己的舌頭,都需要想像舌頭像是位朋友一樣。」我們總會聽到有作者在抱怨自己缺乏靈感,這恰恰是因為他們在書寫時眼中看不到「對話對象」,因而具備這種對話的想像力,是對寫作者而言至關重要的素質。身處自然帶來的種種奇妙片段,是激活想像力的至佳源泉。

 構建文學群落、形成交互影響力也是這次文學營的重要意義。鄧小樺認為,在一段時間內聚首一處、集中參與活動,既可以令年輕人們嘗試不同於平日的生活感受,亦能形成社群的效能。「在香港做文化其實很孤單,因為你不知其他人在做什麼,但像這樣的一群同齡人聚在一起後便會發現,的確他們所熱愛的文學是有人需要的。」她相信這次活動,可以令這些年輕的文學愛好者保存一種對文學的熱情,也希望他們能對這一領域有更長遠的信心。

用寫作建立個人風格

 香港青年一代的文字整體特點較為輕盈跳脫、具有口語化色彩。在鄧小樺看來,口語化本身同文學並無衝突,更無關質素,運用得當反而能夠增強文學性,但港人對語言修辭的興趣普遍不高,相反較為追求視覺層面感受,這不能不說是本土書寫大環境下的一處弱點。而提高對文辭的敏感度和要求,首先便要從多閱讀、多寫文字開始。「應當鼓勵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字有所要求,雖然那麼多人每天都在facebook上書寫,卻大多是極簡單的情緒記錄。如果是靜下心寫blog,便會給讀的人以想像、猜想、產生同感的更大空間。」

 她過去教學生寫作時,佈置他們寫blog,其中一位學生很用心寫出的日誌,便令周圍同學刮目相看,驚訝於共處這麼久,都不知他對事對人有這樣的思考。「寫作就是這樣,要令人發現你的獨特性。」通過參與工作坊得到啟發,這些年輕人也得以深入探究自身書寫的最大特點,從而逐步建立自我風格。

 「堅持寫作也許很難,入大學家長會反對讀文學專業、工作後也會很少時間再去寫。但其實真正的寫作,應可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得到贊同和認可並不至關重要,重要的是,寫作之後,自己的人生會有所不同。」因而鄧小樺堅信,年輕人的寫作態度,應是為自己,文學價值不應受讀者多寡而左右。

 但發展本土文藝,除去需要人才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理想的實現。文學需要和社會產生動態回應,方能產生影響力,因而文學營作為一處能夠給予年輕文學人才以發掘自身才華、喚起書寫靈感的動態平台,是極具意義的。文學營在當下時代為數鮮少,但為其預留一片生存天空卻是必要的。

 香港文字的傳承或許正該從這「字在山水」開始,推衍出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和無限的文字可能。對於可塑性極高的青年一代來說,書寫理應成為他們自發進行自我表達的一種堅持,並將之延續為漫長歲月中最為感性而真摯的集體經驗。

相關新聞
字在山水走進自然尋獲「筆可能」 (2011-04-07) (圖)
「筆可能」文學營 (2011-04-07) (圖)
戶外寫作活動導師俞若玫 (2011-04-07) (圖)
嘉道理研究所石崗中心 (2011-04-07) (圖)
「筆可能」感官寫作練習 (2011-04-07) (圖)
情寄山水之間 (2011-04-07) (圖)
馮一鳴作品《山泉有聲》 (2011-04-07) (圖)
《情寄山川——馮一鳴作品大展》 (2011-04-07)
遊屏山文物徑 認識本地大族 (2011-04-05) (圖)
•聚星樓 (2011-04-05) (圖)
•社壇 (2011-04-05) (圖)
•上璋圍 (2011-04-05) (圖)
•鄧氏宗祠 (2011-04-05) (圖)
•楊侯古廟 (2011-04-05) (圖)
•覲廷書室與清暑軒 (2011-04-05) (圖)
•述卿書室前廳 (2011-04-05) (圖)
屏山鄧族 (2011-04-05) (圖)
香港中式建築之旅 (2011-04-05)
學生赴南極 親感環保之重要 (2011-04-05) (圖)
為新一代師生寫故事 (2011-04-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