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長江北岸,解放軍渡江的船隻開出港口向江南進發。網上圖片
蔣介石在1,800公里長的長江中下游南岸部署了70萬人,由海、空軍協同,組成「陸海空立體防線」,企圖憑借長江天險「劃江而治」,阻擋人民解放軍向長江以南進軍。鄧小平等則在合肥附近瑤崗村,「統一指揮華野、中野,主持全局」,統籌部署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發起日期數次變更,這主要是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以及總前委根據政治、軍事形勢和氣候變化而決定的。
臨陣受命 精心擇日
1949年2月,鄧小平根據軍委兩大野戰軍準備三四月渡江南進的指示,主持總前委會議討論渡江問題。會議提出3月中旬出動,3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為好,因為敵內部政治矛盾未解決,軍事部署上對守江岸還是守京滬杭要點,或者退守浙贛線舉棋不定。此時雨季未來,春汛未發。中央軍委同意這一方案。
3月上旬,毛澤東等與正在西柏坡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鄧小平等,鑒於國共兩黨即將和平談判,經反覆研究後把起渡時間推遲到4月10日。隨後,鄧小平回到前線主持總前委會議認為,10日恰為陰曆十五,月圓通宵,影響解放軍突破江防突然性,遂主張15日黃昏渡江,軍委表示贊同。鄧小平等致電二、三野首長,講明軍事鬥爭要服從政治鬥爭,渡江行動要嚴格受到和平談判進程制約。要使軍事、政治鬥爭高度統一。
談判有進 推遲渡江
4月中旬,中央軍委鑒於和平談判已有進展,電示總前委,欲將渡江時間推遲半月或1個月。根據國共和談最終期限是4月20日,軍委又提出22日、25日以後、29日三個渡江日期,徵詢總前委意見。鄧小平等經多方面調查認為,5月江水比7、8月還大,渡江將發生極大困難,現百萬大軍擁擠江邊,過久推遲,將不得不後撤以就糧草。而簽字之事,亦應設想敵人翻臉,故建議先打過江,以爭取和平接收。這時,軍委告總前委下達推遲渡江命令時,不要說是為了談判,以免鬆懈士氣。
對此,鄧小平等認為不應迴避「為了談判」,而應正面講清渡江與談判關係。他們在下達的指示中強調:我們應在政治上最有利的地位之基礎上進行渡江,「故於全局和人民有利」。如政治需要,還將再次推遲。
能先過江 就先過江
與此同時,鄧小平和陳毅等繼續詳察敵情、水情,根據談判期限和氣候有利條件,於4月17日提出於20日夜全線渡江作戰,軍委、毛澤東覆電表示:「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於是,鄧小平為總前委起草電報,下達渡江作戰命令。這時,中突擊集團準備先期渡江,鄧小平等以總前委名義覆示:「整個戰役從20日晚開始就一直打下去,能先過江就該先過江,不必等齊。因為全長1,000餘公里長的戰線上完全等齊是不可能的」。此時已是萬事俱備。(六之四) ■摘自《中國歷代疑案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