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布魯塞爾13日電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支樹平在歐盟總部訪問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正不斷強化對出口商品質量的檢查,「中國製造」願意迎接世界標準的檢驗。
5月12日至14日,支樹平率中國質量監督代表團訪問歐盟委員會,與歐盟高級官員就中歐消費品安全問題進行對話,並就進一步合作展開廣泛討論。
不同標準體系影響質量評估
對中國產品的質量檢驗成為雙方主要話題。歐盟2003年起實施非食品類危險產品快速預警通報機制,定期對非食品類消費品進行產品質量通報。近年,中國產品在名單上常常出現。對此支樹平表示,產品質量問題「既有國內原因,也有與國外質量體系對接的問題」。他認為,少部分國產商品確實存在問題,而國內外不同的標準體系和相關法規不對應,也給產品質量評估帶來影響。
支樹平說,首先雙方信息存在不對稱。歐盟每年向中國通報的不合格產品中,部分信息不準確,如中國質檢部門調查時發現,有些被通報的所謂中國企業根本不存在。此外還有法規不夠明確的問題,如產品進關時是一個標準,但後來當地修改標準,從而導致產品不合格。還有的是設計商問題,中國很多產品的設計方在國外,設計上的缺陷不應由生產方承擔。
主動與歐盟預警機制合作
近年來,中國主動與歐盟快速預警機制進行全面合作,並在系統內建立了中國項目。支樹平說,「中國製造」願意接受世界高水平的檢驗,與歐盟開展全面合作不僅可以借助歐盟信息平台加大與別國在消費品領域的交流,而且能把歐盟的聲音和需求傳遞到國內。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指導中國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把「中國製造」這一形象搞得更好。「通過高水平的檢驗,提振中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也提振歐盟消費者的信心」。
今天的歐洲,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產品。在當地人心中,把「中國製造」等同於廉價商品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支樹平認為,這與近年來中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
他說,中國正不斷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對出口企業實行分類監管,給信譽好的企業提供便利,對誠信不夠的企業進行嚴格審查和管理。此外,政府會把國外的標準法規、產品質量要求等信息及時傳遞給出口企業,以便它們按照進口國產品質量要求進行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