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內地《人民日報》昨日(26日)刊登評論,勸諭執政者要傾聽弱勢社群被「沉沒的聲音」,這些「沉沒的聲音」中都有未被滿足的訴求,如不主動「打撈」,難免會導致矛盾激化,並指出諸多矛盾衝突事件背後,往往是利益表達機制的缺失,所以維權就是維穩,維權才能維穩。
評論指,在今天的中國,能聽到各種聲音。「兩會」會場中代表、委員縱論國是,報紙雜誌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討,新聞評論跟帖動輒上千條,近2億網民隨時寫下140字微博……
弱勢聲音受壓 社會矛盾激化
不過,但仍有許多聲音未被傾聽。一方面,有些聲音被淹沒在強大的聲場之中,難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聲音只是「說也白說」,意願雖表達,問題未解決。這些,都可謂無效表達,有人稱之為「沉沒的聲音」。
評論指,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上的弱勢群體,也是現實中的弱勢群體。在社會層面,他們既缺乏影響公共輿論的資源,又鮮有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甚至無法得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樣薄弱。因此,儘管可能人數不少,他們的聲音卻很難在社會中聽到。大部分沉沒的聲音背後,都有未被滿足的訴求,都有被壓抑、待紓解的情緒。兒子車禍致殘,雲南父親欲法院「自爆」走上極端維權之路;幼女身患絕症,湖北母親參與「跪行救女」網絡炒作……讓輿論嘩然的事件,都肇始於被忽視的聲音。不可傾訴、不被傾聽、不能解決,如果不主動「打撈」,太多聲音沉沒,難免會淤塞社會心態,導致矛盾激化。
事實表明,諸多矛盾衝突事件背後,往往是利益表達機制的缺失。從這個角度看,維權就是維穩,維權才能維穩。盡可能多地傾聽社會各方面的聲音,兌現社會公眾的表達權,對於維穩大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