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盧煜明坦言,基因圖譜的研究10年間發展迅速,基因圖譜的排序時間由10年縮減至幾日,成為近年的熱門研究項目之一,更吸引一批電腦或數學研究員參與。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香港科研近年接連報喜,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本月獲得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殊榮,與知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以及光纖之父高錕等「齊名」。在港土生土長的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本地科研屢創新突破,成就值得肯定,同時內地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研項目,背靠祖國的優勢,更造就年輕一輩對科研的信心。不過他強調,從資源投放的角度,香港整體科研與內地及新加坡比較,仍有一段距離,要真正發揮所長仍需「加把勁」。
新晉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盧煜明表示,香港科研近年屢傳喜訊,除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外,高錕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等消息,亦有助吸引年輕一輩從事科研。不過他坦言,即使不少年輕人對科研有興趣,本港經濟主導的社會環境可以輕易動搖他們的決心,「如果人人也可以透過短線投資獲利時,為何要花長達10年的時間做科學研究?這是本港科研的一個隱憂」。
中國科研論文數目全球第二
近年內地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研究,盧煜明指,單以出產的科研論文數目計,中國已達全世界第二名,香港作為國家一部分,相信更可藉以受惠,帶動科研水平進一步提升。不過,資源不足卻是當中重大難關。資料顯示,09/10年度,全港用於研發的資金佔本地生產總值只有0.79%,遠較內地1.47%及新加坡2.77%為低,盧煜明指內地更已計劃在2020年,將研發資金百分比提升至約2.5%水平;相比之下,香港投放的整體科研資源屬偏低。
他又認為,科技發展對國家富強有深遠影響,「例如iPhone,如果能夠出產這樣受國際歡迎的產品,影響力將會非常大」。盧煜明稱,近年世界各地科研儀器日新月異,但那只是研究發展的「入場券」,認為香港需要「加把勁」,大幅增加科研資源,才能有更佳成果。
發明無創產檢成名
科學研究需要參與者的積極投入及不斷求進,盧煜明便是一個好例子。與高錕一樣畢業於聖若瑟書院的他,高考獲3A佳績後到劍橋大學求學,至大四時他轉往牛津大學,受該校醫學院教授Fleming演講啟發,「膽粗粗」提出放學後參與研究的請求,成為少數的「學士研究生」,為其未來研究奠下基礎。至97年,他憑著發現孕婦血漿內存有胎兒DNA,發明無創產前檢查,開始漸受醫學界注視。
盼可破解癌症DNA
基因研究近10年間發展迅速,吸引大量跨學科的電腦或數學研究人員參與,令基因排序時間越縮越短。建基於昔日成果,盧煜明的團隊最近更成功破解母體血漿內的胎兒基因圖譜,進一步為產前診斷取得重大突破。他透露,半年前更已重新定立研究方向,希望未來能將相關基因技術擴展至研究癌症DNA,希望日後為診斷肝癌、肺癌和鼻咽癌等帶來新喜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