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承諾提高透明度,但總裁職位最終還是第11次由歐洲人出任,更創下5次由法國人出任的紀錄。法新社以「同一方法、同一結果」為題發表評論文章,指美歐分別出掌世界銀行和IMF的「君子協定」始終沒改變。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IMF以發達國家的思維強迫發展中國家改革,引起亞洲國家不滿,多年來一直期待改革。斯特勞斯-卡恩在2007年當選IMF總裁時,歐元集團主席容克預測這是最後一次由歐洲人出任此職,但結果預言落空。有IMF前經濟學家批評遴選過程受不正當手段操縱,樂施會更形容IMF總裁並非由董事局或華府決定,而是在「巴黎的會客室」裡決定。
新興經濟體中,雖然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滕斯積極參選,但早被視為陪跑分子,卡斯滕斯感嘆:「我覺得還有更多事情要做,去說服歐洲這(職位)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有學者則歸咎於發展中國家未能形成一股力量,共推候選人挑戰歐洲;即使可以,也難以打破歐美日佔逾半投票權的局面。 ■秦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