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晉導演 平常心遊走大銀幕與公仔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伊甸」拍攝現場。

聲光會約 翁子光訪問

 近年,不少香港影壇新血獲頒電影獎項及提名,影響力漸受肯定。電影是充滿藝術元素和可能性的創意產業,但同時又是充滿商業考慮,不能隨心所欲的保守工業。業界人士說,香港電影正進入又一次「新浪潮」,講感受、講觸動,結構性變動蓄勢待發。當中,戲劇人才更獲「鬆綁」,進行跨平台發展。

 「聲光版」一連兩期,與這股新浪潮中的新晉電影導演約會,看看今日導演椅上的光景。今期,先由最近步入「公仔箱」的電影導演翁子光現身說法。

文、攝:呂瑋宗 劇照:香港電台

最近,翁子光走出大銀幕,執導香港電台外判劇《輕狂歲月》一集「伊甸」,講述年輕人情感及兩代關係。播出後反應良好,不少觀眾指戲劇有血有肉。

公仔箱流露真情

 記者首次和翁子光會面,感覺他斯文有禮。亞翁就像其作品一樣,親切近人。

 亞翁自言,對倫理關係充滿興趣,找來朋友編撰描述本港地道倫理的故事。「今次,很高興執導港台外判劇《輕狂歲月》的一集。『伊甸』講述16歲少女懷孕,一段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倫理關係。」當中最感人的場口,是講述飾演母親的楊羚發現女兒李蘊懷孕。飯桌上,李蘊憤然離去,肉緊女兒的楊羚反而冷靜,坐著繼續食飯。「沒太多對白,以平靜手法、長鏡處理一個原本激動的場口,反倒帶來劇力。」

 亞翁1998年起參與電影製作,2009年自編自導首部電影長片《明媚時光》,奪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年度推薦電影」獎項,並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一直在大銀幕發展,究竟有甚麼吸引力令他進入「公仔箱」?原來,他和港台有著淵源。

 「其實,多年前我曾在港台工作。期間,曾申請節目外判計劃,希望執導自己作品,但都失敗,及後便投身大銀幕成為導演。想不到,今天又再有機會拍電視戲劇,感覺像個循環。」很多人以為,大銀幕才是大製作、大茶飯,電視戲劇只是小品。亞翁卻不同意。

 「電影要遷就市場和票房,電視戲劇反而有更多自由,又可入屋,保留不少地道文化。」亞翁說,投身影業後仍醉心欣賞港台處境劇。「我愛倫理題材,首部電影便以此為題,但十分吃力。在大銀幕拍倫理壓力很大,因題材貼身,觀眾參與感強,未必人人接受。」他形容,今次作品「伊甸」活像一份給自己的禮物,帶來無限滿足感。「真正香港精神,並非大香港主義,而是平淡、富感情的地道感覺。」

不對弈 將心比心

 商業掛帥的大銀幕,對感情豐富、想透過作品和觀眾「對話」的新晉導演說,不易生存。有人說,香港影業正踏入「特區新浪潮」,渴求有血有肉的作品。影業制度和結構亦逐漸變化,很多影業人士也沾手電視、舞台,甚至視覺藝術。以導演路為例,先從電視台學師,再轉投影業的傳統單向「方程式」,便遭大力搖動。

 「其實,電影和電視戲劇相輔相成。早年有美指朋友說,世界上電影作品不會沒觀眾,那只在乎觀眾是誰。」很多著名導演,都是先從電視台入行,打過「木人巷」再進入電影界,但新一代導演路途不甚相同。有些學院派出身導演,畢業後便隨即進入影圈。有些人想先在電視台「浸泡」,卻得不著機會。「我自己是『紅褲子』出身。入行初,不能在電視台登上導演座,只能做其它工作。隨後在電影界當助導、場記,就連音效、美術和製片也做過。我早在中學生時代已入行,邊做邊學,及後才攻讀香港導演組織課程,接受編導訓練。」

 今次《輕狂歲月》勾起亞翁不少回憶。「當年,我申請港台外判劇計劃失敗,其實很失望。但投身影業後,遭遇更多劇本或拍攝計劃遭人『彈回頭』經歷,便想通了。」他說,這些「評審」不斷孕育自己成長,透過別人批評重新認識自己。「不知不覺,我學習了用平常心面對工作。因為,企圖心太強不一定成功。」亞翁由最初的「對弈心態」轉化成「將心比心」。挑剔,成為對他的幫助和教導。這心境,反而令別人對他增添信心。

跨平台 相輔相成

 除在電影和電視台遊走,原來亞翁還參與裝置藝術。「我的專業是影像表達。這些平台不但沒衝突,反而互相補足。原來,經驗、技術可互相應用。」相信,參與《輕狂歲月》工作,也令他對專業技巧更通透,深化執導能力。

 「好導演不是單靠技術,而是如何組織好隊工。」片場中的翁子光,是剛強的人。雖然他自言是個文人,但當上領導,就要堅強。「但剛強不等於自我,我會聽別人意見,小心以禮應對,把不同意見融合再應用。作為新時代導演,觀察和分析功夫很重要。這些技倆,任何平台都派用場。」

 亞翁多年前也曾為「聲光版」專欄「啟示錄」執筆。「雖然我非學院派,但看電影、哲學和文學書量也不少於大學生。」透過編撰影評,比較不同導演作品。「我也曾寄情影評,希望以文化工作提升本港電影和觀眾的水平。但許鞍華鼓勵我,不要放棄執導生涯。我便重新上路,透過作品向觀眾發揮人文關懷。」最近和他合作的陳果,也提醒他好好使用自己的特質,不要太過,學習合宜地控制戲劇感情起伏發展。

 亞翁自言人生沒太多追求,不駕車,只搭地鐵,過簡單生活。「對事物的渴求、精力和熱情,我通通投放在作品中。創作是美事,令自己感覺有壓力才有真實感。」他表示,新興影業趨勢,新晉導演趨向以細水長流方式,把訊息滲透進觀眾心中。這股浪潮,原來也很溫柔。

相關新聞
新晉導演 平常心遊走大銀幕與公仔箱 (2011-07-06) (圖)
編輯寄語 (2011-07-06)
《輕狂歲月》 (2011-07-06)
「伊甸」(已上映) (2011-07-06) (圖)
「蜘蛛仔」(播映日期:7月10日) (2011-07-06)
影音館:《反斗車王2》—還有新意 (2011-07-06) (圖)
二手好碟:《無間道》── 劉華「凝固式」究極演技 (2011-07-06) (圖)
鋒狂的電影世界:《成就夢想的工場—願我能》 (2011-07-06) (圖)
生命樹 個人悲喜連繫宇宙創造 (2011-06-29) (圖)
編輯導賞 (2011-06-29) (圖)
影片資料 (2011-06-29) (圖)
銀幕短打:電影文化中心復興 (2011-06-29) (圖)
新片速遞:《似是有緣人》 (2011-06-29) (圖)
華語紀錄片節 讓眼睛面對現實 (2011-06-22) (圖)
長短影片 寫實說故事:《仇崗衛士》 美國/2009年/39分鐘) (2011-06-22) (圖)
長短影片 寫實說故事:《我家門前有大河》 (台灣/2009年/55分鐘) (2011-06-22) (圖)
長短影片 寫實說故事:《海角琴心》 (香港/2010年/52分鐘) (2011-06-22) (圖)
長短影片 寫實說故事:《差館》 (中國/2011年/56分鐘) (2011-06-22) (圖)
長短影片 寫實說故事:《野球孩子》 (台灣/2010年/82分鐘) (2011-06-22) (圖)
推介影片 初試啼聲:《那雙眸》 (香港/2010年/30分鐘) (2011-06-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