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際祥。
在「一區十園」中,海淀園歷史最悠久,承擔著中關村示範區的核心任務。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際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中關村的發展演變,反映出國家形勢與發展需求的變化,是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的歷史寫照,記錄了共和國發展的腳步。北京海淀區孕育了中關村,海淀園也抓住了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性機遇。
「電子一條街」發祥地
回顧中關村歷史,解放前,這裡是地處明清都城北京與皇家園林之間的鄉村;解放後,這裡被城市規劃定位為「文教區」,北京「八大學院」等一批頂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佈局,積累了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中關村迎來歷史的精彩篇章,在海淀區白頤路(現更名為中關村大街)一帶初步形成了聞名中外的「電子一條街」。
王際祥表示,海淀園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為依托,其前身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海淀園繼承積澱了傳統中關村地帶的科技資源優勢、創新人才優勢。歷史與現實的一脈相承,決定了海淀園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核心區。」
據統計,中關村雲集了高等院校39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院所14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佔全國四分之一。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超過百萬,留學歸國創業人員數量佔全國的近四分之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另有大學科技園17家,留學人員創業園29家。
兩大國家使命責無旁貸
王際祥認為,「目前中關村肩負的兩大使命,海淀園責無旁貸:一是產生更多成果向全國輻射;二是通過率先探索,總結出激發創新資源的方法和經驗,供全國其他高新區借鑒參考,從而激發全國的創新活力,創造出更多科技成果,形成更大範圍的良性循環。」
在產業體系中,只有向產業鏈高端不斷挺進,才能獲得發展與壯大的主動權。在他看來,建設核心區的路徑,關鍵在於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打破約束技術進步的體制機制因素,讓科技資源優勢釋放出力量。「體制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兩個輪子,能互相促進,也能互相制約。」
王際祥表示,海淀園一方面要不斷激發科技資源的活力,破解科技、教育與經濟有機結合的瓶頸制約,率先在若干重點領域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突破創新資源有機整合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步轉變舊有的體制導向,使得科研與市場、國家的需求進一步對接,順利實現成果產業化。
先行先試政策激發動力
王際祥指出,國務院支持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策,為中關村示範區的創新發展進一步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試點,將價值800萬元以下科技成果的處置與收益權,下達給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此舉不僅促進了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也提高了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王際祥強調,海淀園具有頂尖科研實力基礎,站在技術高端,各個領域的技術研發均有望出現新突破。他建議,跳出「唯GDP」的傳統觀念考核海淀園。「去年海淀園技術交易達970億元,今年將突破1,000億大關,其中88%是中關村的技術賣向外地。海淀園將繼續擴大輻射策源效應,為地方經濟發展、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