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林青霞不敗 以作家現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林青霞笑得爽朗:「不要叫我大美人,做美人很累,我現在是作家。」 彭子文 攝

——拍戲做明星 美夢已成真

 香港文匯報訊  大美人林青霞生平首本著作《窗裡窗外-林青霞 戲夢人生》成為今屆書展的一個焦點。昨日的座談會過百位置一早爆滿,大會另闢兩個活動室以電視播放直播座談會實況,以簡潔的黑裙出現的青霞巨星風采依然,一出場就向大家揮手,又表示已向丈夫說過:「60歲要做藝術家。」未來會繼續寫作生涯。

 昨日一早已有林青霞的擁躉到場拉起橫額支持:「青霞,永遠不敗」!而現場過百座位座無虛席,不少遲入場者要站在通道邊,到場採訪的傳媒亦超過一百。因為人數太多,大會另闢兩間活動室,分別容納500、1500人讓讀者一睹青霞風采。到場支持的嘉賓包括徐克、施南生、楊凡、林燕妮、張叔平、曹眾夫婦、杜惠東等。

做美人很累,現在我是作家

 座談會由名作家馬家輝主持,他透露8年前台灣已有出版商力邀青霞出書,但卻到今日才成事。接著他以「大美人」介紹青霞出場,當一身透視黑裙的青霞出場時,全場均拍掌支持,狀態一流的青霞不斷向大家揮手,又笑道:「不要叫我大美人,做美人很累,我現在是作家。」接著開始談及這次書籍的創作歷程,之後再舉行簽名會。

 《窗裡窗外》全書約10萬字、200張圖片,還有她親繪與父親大手牽小手的素描以及身材纖細的泳裝照。問到書名何以叫《窗裡窗外》?青霞表示自己17歲高中畢業就走進娛樂圈(窗內),現在才走出來(窗外)。她又形容自己的人生像夢一樣,拍戲做明星是自己連做夢亦不敢想的美夢,卻成了事實。「現在我以另一身份出現,亦好像在夢中,又多謝很多貴人和天使的扶持,像施南生、楊凡。」

徐克是溫情和殘忍雙面人

 林青霞在書中不但提及張叔平、徐克、黃霑等好友,亦有以父親和女兒為題,她大讚徐克人好,做什麼亦不會計較,讓她自由發揮,又爆徐克在家中一手摸著狗,一手持芒果歎世界,但拍起戲來卻很殘忍,在山中拍攝外景時,天氣冷得臨時演員都跑掉,又下起雨來,但打電話給徐克,徐克卻說:「拍到下刀子亦要拍。」後來因為她冷得臉腫才拍不下去。

 她又透露以前最怕別人說她瘦,婚前一直瘦,結婚生子後開始發福,還很喜歡自己胖嘟嘟的模樣,直到好友施南生警告她,才嚇得開始減肥。她隔天開始跑步、游泳、節食,三管齊下,感嘆想不到自己也會加入減肥行列。

 問到她的女兒對《東邪西毒》有何看法?青霞笑謂:「她們不敢看我的戲,打打殺殺的太害怕,蠻喜歡《紅樓夢》。」她又提到寫文章紀念離世的父親,當時自己很痛苦,一直都寫不出來,不斷被催稿。

「東方不敗」改變下半生

 林青霞在文中展示書法藝術,她透露一年新春想買揮春,但好的全部賣光了,她就花兩年時間學毛筆字,最難是寫「父親」兩字,花了十幾小時,一直想著父親。她笑謂:「我跟先生說,60歲要做藝術家。」問到下部作品是否要18年後?她笑謂下一部想寫千字小說。以前入行拍戲連睡覺時間都沒有,一直沒有看書,直至逛書店有個女孩子介紹了兩本書給她,啟發了她對書籍的愛好。青霞又指「東方不敗」一角改變了她的下半生,之後一直留港到結婚。

 另外,作家瓊瑤對她的影響亦很大,她寫好的作品亦會給對方看,獲讚亦十分開心,更有出版商讚她的作品是38年來少有的好作品。當讀到三個女兒為她寫的序,她衷心地笑了出來。

 簽名會吸引了過百人排隊,她都一一簽名,並與擁躉合照。

相關新聞
林青霞不敗 以作家現身 (圖)
「韓國富川電影節」當影帝 麥浚龍驚喜緊張不知所措 (圖)
香港電影專業培訓奏效 三分一畢業生已入行 (圖)
何麗全主持nowTV亮燈 梁榮忠訓練娛樂台主持 (圖)
甄子丹親授子女學功夫 (圖)
張智霖舉家數十人旅行 文詠珊不見天日扮憂鬱 (圖)
個唱出盡親情友情牌 克勤因愛兒到場寢食不安 (圖)
君如撞車嚇到女兒 王晶爆藝人料 無有怕 (圖)
趙碩之嘲Jeana 電視露點醜怪 (圖)
林莉人體彩繪造型拍寫真 (圖)
徐子珊凌晨踩單車做運動 (圖)
張敬軒不避嫌為關智斌作曲 (圖)
下月結婚周年紀念 千嬅望老公抽空相陪 (圖)
為電影願一輩子做小孩子 史匹堡爆將拍《侏羅紀公園4》 (圖)
九展開騷大玩互動 Elbow台上乾杯敬香江 (圖)
柳真 奇太映行婚禮 要當模範夫妻
張佑赫網晒私人飛機照
Cee Lo Green望成 首位賭城駐場Hip Hop歌手 (圖)
少女時代做空姐 機上神秘獻聲
黑木美紗10月首開全國巡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