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毛志能(右)和老伴、孫女,家中廳堂正中懸掛著毛澤東的畫像,邊上是毛家上一輩人的照片。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斯 攝
在Google上輸入「毛澤東先祖地」,搜索得到84.1萬條相關內容。《江西吉水和湘潭爭奪「毛澤東故里」》、《據稱毛澤東祖籍地在浙江江山市》……近年來,各地紛紛深挖史志,尋找和毛氏家譜蛛絲聯繫,祖籍溯源熱勢如探寶。與此同時,在毛澤東女兒李訥尋根後認定的毛澤東先祖客居地—雲南永勝縣毛家灣,一個個名字已列入毛氏家譜的老人,默默守護著「毛澤東祖先紀念園」,或赤腳行醫為鄉親把脈看病,或與老伴擔負起教育孫子孫女的責任,平和度日,不做他求。與毛岸英同輩的毛華詩老人被記者問及與毛澤東的關係時,他實在地說:「毛澤東是中國的偉人,在心裡存著就好,不能亂認關係!」 ■香港文匯報記者 羅斯 雲南永勝報道
毛家灣,是一個尋訪麗江古城的遊客幾乎去不到的小村落,以沙河為界又分為南灣與北灣,全村225戶800餘人中8成為「毛」姓。日前,記者走進這個清秀的村子,綠樹,碎石巷,瓦屋樓房,與百餘公里外的納西族、白族建築截然不同,曲折幽深處一棟棟年代久遠的民居,或雕樑畫棟,或門窗鏤空雕刻,點滴盡是明清中原漢族建築工藝的痕跡。有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軍隊實行屯墾,毛澤東的祖先、韶山毛氏始祖——毛太華奉命率百戶軍士及家屬來到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程海邊,開始了農耕與練兵作戰的屯戍生涯,此地後即以毛姓命名為毛家灣。
守護毛氏宗祠是心願習慣
毛華詩70歲,毛志能66歲,毛新民66歲,三個老人年齡相差三四歲,但在湖南韶山與雲南永勝相同保存的「毛氏族譜」中卻屬於三輩人,自小一起玩耍,見面總以叔侄相稱。毛華詩是赤腳醫生,家住北灣,村裡凡有人遇大病小病,「不認老」的毛華詩便會急切得如同自己家人患病而奔走;毛志能是遠近有名的木匠,家住南灣,03年永勝啟建「毛澤東祖先紀念園」時,他主動請纓任工程總指揮一職;毛新民是紀念園的守門人,3人中輩分最小,性格憨厚言語不多。
「毛澤東祖先紀念園」是當地官方的叫法,毛家灣人總習慣稱為「毛氏宗祠」,並在園內一過廊處掛上了宗祠的門匾。記者與老人們首次相遇時,他們就坐在門匾下的台階上,陽光穿透樹葉照在三個老人和同樣職守園門的毛新民兒子身上。他們說,靜靜坐在這說說家常已是多年的一種習慣。
多年「赤腳」行醫的毛華詩在當地人眼裡是一個知書人,於是常請他寫門聯,這讓毛華詩很高興。「人一輩子,不能以拿(賺)多少錢為活著的目的。」他笑呵呵地說,「現在是一把年紀的人啦。唯一心願是配合政府的重建計劃,把毛氏文化園區搞起來,讓世世代代的毛家灣人知道祖先的歷史。」說到這裡,坐在一旁的毛新民神色自豪地說:「對,把宗祠建好,我們一家人好好守著。」
11年前的2000年6月,由簡開良、陳世雄、毛唐詩、毛華詩、毛志能等組成的雲南永勝縣毛氏家族研究課題組,帶著永勝毛氏族譜及有關史料到韶山,經與毛澤東的堂叔毛貽彰和侄子毛遠俊、毛遠義對族譜,證實永勝毛氏家族的派數、字輩與韶山毛氏家族完全一致。據《韶山毛氏族譜》記載,毛澤東是毛清一的後代,也是毛太華的第20代孫。
建宗祠毛氏後人捐地捐物
毛志能的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他和老伴拉扯著11歲的孫女毛加麗和8歲的孫子毛加彬4個人過日子,餵豬餵牛並耕種家中的6畝田地。
記者問老兩口:「快70歲的人啦,累得住麼?」
老伴指著毛志能回答:「他累點。過日子還好。」
毛志能聲音如洪地說:「腰板硬著呢。」
兩個老人一邊說一邊拉過孫女讓坐在中間,說:「加麗和加彬是毛家第24輩的人啦。每到清明節和重陽節,都讓孩子去宗祠拜拜祖先,讓他們知道那些事,讓他們做事說話都對得起自己姓『毛』。」
2003年,永勝縣修復「毛澤東祖先紀念園」時,毛家灣家家戶戶捐款獻物。「當時,毛家灣的男女老少都參與進來,只用了52天,主體工程就完工了。宗祠所在的地方原來是學校,為了搬遷,村民無償讓出了8畝土地,重建小學校。」毛志能說。
毛華詩是一家5口住在一起,兒子已接他「赤腳醫生」的班,當上了衛生所的所長。孫子叫毛劍菲,開始學寫毛筆字。「我在紙頭寫一行字,孫子就跟著在下面寫一行。」說話間,毛華詩去找孫子的「書法」,還一併找來幾本作文本,其中一篇寫到:我的家鄉在北灣,這裡有毛氏宗祠。從大門進去,有一棵大樹,還有寬闊的草地,再過去,門前有兩個石獅子,它們很威武……這就是我們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