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伯偉表示,海泥質地柔軟,不適宜打樁,加入英泥和沙土,製成適合填土的綠化海泥。香港文匯報記者曾偉龍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偉龍)啟德公屋發展工程地盤下有大量海泥,房屋署將採用最新研發的技術,把鬆軟海泥與英泥和沙土混合變硬,成為可承托樓宇樁柱的綠化海泥。房屋署表示,新技術較傳統挖走海泥的做法便宜,單是在啟德1A區首個公屋工程只需176萬元,較傳統方法節省約70%公帑,相當於約400萬元。
啟德1A區公屋發展項目的地基工程前年開展,但在3.47公頃的地盤下有大量海泥,質地鬆軟,無法打樁,需挖走約1.2萬立方米的海泥,即相當於5個奧運標準泳池,並填回沙土,才可以打樁。建築業界過往視海泥為廢料,傾倒至堆填區或海上卸泥區,而啟德1A區工程挖出的海泥便會耗用本港堆填區3天的總堆填量。
摻英泥沙土助海泥變硬
房屋署前年研究在海泥中摻入英泥和沙土,海泥、沙土和英泥的比例約為16:3:1,沙土可吸收海泥中水分,英泥則令海泥變硬,能製成符合填土要求的綠化海泥,減少產生廢物及運輸成本。房屋署表示,在啟德1A區公屋項目的綠化海泥成本只需176萬元,較堆填區方案和海上卸泥區方案節省354萬元和462萬元公帑。
負責綠化海泥研究的房屋署結構工程師梁伯偉表示,啟德地盤挖出的海泥含少量污染物和重金屬,不影響居民健康,而海泥在回填後會被英泥圍住,不會洩漏污染。他指,採用綠化海泥技術後,將毋須把海泥運往堆填區或海上卸泥區棄置,可省卻向環保署申請傾卸廢料牌照的程序。
綠化海泥的處理技術今年獲得由香港工程師學會舉辦的環保論文比賽冠軍,而綠化海泥技術亦已應用至其他房委會工程中,啟德1A區地基工程是全港首個採用綠化海泥的技術,有關工程現已完成,而房屋署亦於啟德1B區和將軍澳65B區工程採有關技術,而今年底招標的東涌56區亦會採用綠化海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