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概念非新穎 掌握卻需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26]     我要評論

 概念是通識科的一個重要特色,但如何掌握概念、如何運用概念等問題,對修讀通識科的同學來說,仍需多加認識,增加學習效能。

幼園階段開始學習

 概念並不是一些新穎的東西,簡單的概念如「大」、「小」、「高」、「低」等,很有可能在幼稚園階段已開始學習。

 由於概念具抽象特質,所以小孩子學習時會透過觸摸來了解上述概念,令概念以一個實體在小孩子面前出現,如他們會觸摸不同物件,來理解哪一些是大、哪一些是小。

生活體驗 文字說明

 上到中學階段,所學的概念會更抽象,意味更難理解,如在通識科的全球化單元中,所學的其中一個概念是時空的壓縮。同學們如何理解這一個概念?用觸摸的方法似乎行不通,唯有用生活體驗、時事議題等來理解概念,然後用文字說明概念如何在這些情景中呈現出來。

概念貫穿單元 助互通

 至於掌握概念方面,每一個單元都有其特有概念,如在單元一的「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會學到「自尊」、「自信」等;與此同時,在單元一中也會接觸到一些在其他單元也合用的概念,如「挑戰與機遇」、「社會參與」等。

 因此在處理概念時,可分為「課程核心概念」及「單元獨有概念」兩大類別。尤其在處理課程核心概念時,可多嘗試用這些概念來看不同單元的議題,用概念來貫穿不同單元,將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距離拉近,以便出現跨單元的效果,達到「通」的境地。

配合事例推論表達

 雖然在意境及思維上達到「通」的境界,但實際上還需要良好的表達方法才可把「通」表現出來。通識科的表達注重邏輯的表達,需在行文中作出推論,而最常用的推論模式是因果關係的推論,透過不同的推論,概念就可一一滲透出來,再加上運用議題或時事例子加以說明,概念便能更進一步被立體地、具體地表達出來。

 因此在處理概念時,不要被抽象的概念嚇倒,也不要把概念背誦,以為這就等同明白。若這樣做,會給人一種「虛」的感覺,若要由「虛」轉變到「實」,必須利用周遭事例或時事議題,再配合恰當的表達方法,最後抽象的概念就能立體地呈現在眼前。 ■盧世威 勞工子弟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員

相關新聞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情色小報 (2011-09-26) (圖)
現代中國:轉型契機 (2011-09-26) (圖)
全球化:金融領班 (2011-09-26) (圖)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男女失衡 (2011-09-26) (圖)
能源科技與環境:川大氣田 (2011-09-26) (圖)
公共衛生:毒青銳減 (2011-09-26) (圖)
通識把脈:概念非新穎 掌握卻需時 (2011-09-26)
糧食不足:索馬里饑荒 天災還是人禍? (2011-09-22) (圖)
新聞背景:饑荒持續多月 或向南部擴散 (2011-09-22) (圖)
概念鏈接:1. 何謂饑荒 (Famine)? (2011-09-22) (圖)
概念鏈接:2. 何謂營養不良(Malnutrition)? (2011-09-22) (圖)
模擬試題: (2011-09-22)
資料一:饑荒與人為因素 (2011-09-22) (圖)
饑荒與人為因素 (2011-09-22) (圖)
資料二:兩大饑荒預警系統 (2011-09-22) (圖)
兩大饑荒預警系統 (2011-09-22) (圖)
辭彙鏈接: (2011-09-22)
想一想: (2011-09-22)
延伸閱讀: (2011-09-22)
心態健康:香港人香港人你為何不快樂? (2011-09-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