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合,存在著收入、保障、身份及公共服務的四大現實困境。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新生代農民工如何融入城市?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近日,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一份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合,存在著收入、保障、身份及公共服務的四大現實困境。調查並顯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頻率是老一代的近6倍。
調查覆蓋浙江、安徽、江蘇、廣東、貴州、河南、四川7省。調查顯示,在被調查人群中,有51.36%的新生代農民工擁有高中(含職業教育)以上學歷,學歷較老一代明顯提升。他們大多沒有務農經歷,家庭生活壓力小,憑興趣選工作,吃苦耐勞精神下降,對工作挑剔,滿意度低,願意到工作輕鬆、地位高、有趣的崗位,所以跳槽頻率高。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頻率是老一代的近6倍。
收入較老一代低
收入不高是新生代農民工實現社會融合的一個重要障礙。調查顯示,目前,新生代農民工人均年收入僅16,965.7元,月均收入1,413.8元,平均小時工資7.5元,較老一代農民工低了近0.5元,低於很多地區的最低標準。調查者認為,偏低的收入,讓新生代農民工缺少了融入社會必要的物質基礎,讓他們更沒有時間和財力參與休閒、娛樂活動,失去了融入城市的精神紐帶。
關於新生代農民工收入較低的原因,調查者認為,一是農村教育質量欠佳,使其技能儲備嚴重不足;二是職業教育發展滯後,各類培訓效果欠佳;三是他們工作流動頻繁。
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流動較老一代農民工頻繁。在被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中,從事最長一份工作的時間不足一年者佔調查總數的35.75%。調查者認為,如此頻繁的跳槽,使其經常處於熟悉工作崗位的過程中,難以有效地積累工作經驗,無法成為熟練工並得到加薪。
失業者7成未獲救助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有53.31%的人未辦理過養老保險,分別有46.42%、44.30%、79.53%和79.91%的人未辦理過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在待業期間,71.44%的人沒有得到失業救助,也無法享受到基於居民戶籍的最低生活保障等非繳費性的社會救助。
調查者認為,這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看病、養老負擔加重,一旦失業便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形成「候鳥式遷徙」,也阻礙了他們在城市中的安居樂業、融入社會。
調查者認為,推動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根本出路,在於以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深化與戶籍制度密切相關的制度改革,最終完成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現農民工利益與權益的城鄉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