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氏家族小女兒拆下裹腳布後的珍貴留影。
古時,北茭被視為險灘,船過北茭鼻,漁民稱「過茭」,過了茭,才表示平安了。當地人說,公路沒修好之前,這裡和外界交流很少,上個世紀50年代,這裡的年輕人到縣城讀書,要自備乾糧,翻山越嶺半個月才能到達學堂。正因為此,「三寸金蓮」在這個小漁村得到了保留,解放後對婦女纏足的破除,竟未撼動她們對纏足觀念的堅持。
小腳老人最多69人
苔菉鎮已經退休的何斌對當地裹腳的風俗頗有研究,他保存著一份1994年至今,關於堅持裹腳的老太太的手寫名單,不包括中途放棄裹足的30多人。最多的時候,在世的小腳老太太共有69人,此後每年他都會在去世的老人名字上打個勾。
苔菉鎮北茭村村委會主任林兆秋告訴記者,苔菉北茭的小腳與北方纏腳的方式不同,北茭的「三寸金蓮」甚至比「三寸」還要小,只有在7至8公分左右,才稱得上合格的小腳女人。
北鞋粗獷南鞋小巧
同時,「三寸金蓮」有南北方的明顯區別,北式繡鞋粗獷氣派,且鞋型較大。而南方繡鞋比較小巧細膩,工藝考究。按照北茭村裡習俗,每位纏腳的老人,都自己做針線活納小腳鞋,每雙鞋都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平日穿的鞋、睡鞋、喜鞋,並會在生前為自己準備一雙辦葬禮時穿的壽鞋。此外,北茭的小腳女人不僅鞋樣考究,服飾中還需要配搭相應的絹片,絹片的繡法和昂貴程度,更是家族名望和社會地位的直觀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