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鐵石帆運圖軸》
今年恰是辛亥革命的百年誕辰,這一百年不僅是中國政治局勢波瀾起伏的一百年,也是東西思想在各個層面不斷融合與碰撞的百年。作為愛國主義美術教育家、現代國畫教學體系奠基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壽先生,多年來以其架構嚴謹、大氣磅礡的作品,展示著中國畫的現代性特徵;對中國畫的未來發展作出了獨立思考。他在特定歷史階段所堅持和變通的美育態度,是一代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的生動寫照。
潘天壽作品上一次來港展出是在1964年,距此次展覽有近半個世紀之久。從當初的殖民地到現在的港人治港,深入探討自身民族性的問題,是目前香港的歷史大趨勢,新的時代要求輝映了畫家「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理念的深遠意義,證明了中國畫是面向世界的藝術。此次展覽精選了36件潘天壽紀念館珍藏的畫家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同時配有17枚印章及10項文獻物品,讓觀眾能切身感受潘氏不同階段的創作。當中既有他早年受吳昌碩影響的《枯竹圖》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及杭州任教時期的山水畫,也有他享負盛名的指墨禿鷹和荷花,更有經典巨幅如《鐵石帆運圖軸》、《夏塘水牛圖卷》及《雄檢視軸》等。
與此相配合,展覽還同時展出了曾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廣受好評的水墨裝置作品《融》,創作者為潘天壽之子、當代著名中國畫家、現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先生。他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水墨畫和帶有西方特色的拼貼美學並置在一起,創作了這個充滿中國意向的空間。這一獨特形式,借由展現兩代藝術家所承擔的不同歷史使命,令我們得以回望百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
誠如潘天壽基金會執行副會長胡劍芬女士所說,潘天壽作為二十世紀四大家之一,在詩、書、畫、印等各門類均取得了傑出成就,其在近代中國美術界的重要貢獻,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漠,老先生對中國傳統繪畫如何在堅持、調整,創造中不斷超越原本,提升價值等層面上,做了切身實踐和艱辛努力,具有重要影響。中國書畫基底深厚、源遠流長。後人更該從中汲取力量,不斷接續傳統,塑造具有中華民族自身特徵的新藝術面貌。 ■文:Jasm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