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金融學院的張紹穎表示,在廣州生活,3,000多元的月薪每月所剩無幾。受訪者供圖
——留城成本高 出身受歧視 社會關係少
曾幾何時,十年寒窗金榜題名,是一代又一代農村學子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孰料,世易時移,隨著大學生數量不斷攀升,就業職位僧多粥少,通過高考走出農村的大學生,甫畢業即遭遇求職「三重門」:不斷攀升的城市就業成本、尷尬的出身歧視,和過於「清白」的社會關係。
在龐大的就業大軍面前,有受訪的農村籍大學生無奈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農村來的大學生要吃城裡的飯,真是不容易。 ■香港文匯報見習記者 李叢書
根據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一份數據顯示,全國約9%大學生處於失業狀態,而2011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高達660萬,換言之,今年約有60萬畢業生將面臨失業。其中,農村籍大學生佔比不容小覷。
據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說,幾年前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已顯示,家庭背景愈好,社會關係愈多,動員和利用社會資源為子女求學和就業服務的權力就愈大,工作的落實率和起薪點就愈高。
在受教育水平均等的情況下,關係和門路往往是農村學生和城鎮學生求職時的最大差距所在。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在城裡往往就業無門,這問題又被整體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所掩蓋。
欠關係門路 無緣進國企
華南師範大學法語專業的賴衛萍離開校園已經兩個月了,因為還沒找到工作,和其他受訪者相比,她略顯焦慮。畢竟,今年又將近700萬大學生走出校門。
她對記者直言,不打算在報考公務員或應聘國企、事業單位方面多作嘗試,因為「沒關係的話就算,去了也未必能入選」。往屆曾有同鄉的學長去應聘國企,「其實人家入選早已經『內定』好了,他們都成了陪考的。」
出身受歧視 能力標籤化
廣東商學院的勞水玲對記者講述了自己一次憤憤難平的求職經歷。這個曾經連續四年成績居院系榜首的尖子生,在某國有銀行佛山分行面試時,曾遭遇「出身歧視」:「面試進行到最後,考官突然問我家是哪裡的。我據實以告。他竟像是有點好笑地問我『怎麼會來佛山呢?幹嘛不回去算了?』」不出意料,她果然沒有能通過面試,至今想起還難免感慨。
「我相信『沒有出身的尊卑,只有實力的高低』。但還是會有許多人不自覺地認為農村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如城鎮學生,尤其在見聞、膽識和交際方面。」
在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因為城鄉教育資源社會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許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個人專長、外語口語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較之城市學生都顯得不足,這也成為不少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拒絕錄用農村籍畢業生的主要理由。
就業成本高 窮生等不起
最近,華南師範大學的秋霞把QQ個性簽名改成了「要把一分錢掰成兩分花」。正處於實習期間沒有經濟收入的她,在廣州市天河崗頂租了個700元的單間,加上交通費100,伙食500,手機充值50,每月基本開銷將近1,400。這個來自揭陽揭西縣的女孩早慧懂事,畢業後怕父母擔心,不好開口討生活費,於是靠過去兼職存款,姐姐寄給她一點錢,再加上問最好的同學借的幾百元,勉強在廣州度過她的實習生活。當下最讓她感到茫然的是,想在城市闖一闖,而昂貴的城市就業成本卻讓她「等不起」。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為了能在求職時贏得更多機會,大學生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從裝幀考究印刷精美的求職簡歷,再到個人西裝革履行政套裝等應聘行頭,還沒找到工作,就要先投入數百到數千元裝置,更有甚者耗資不菲去整容。
這對於家境不佳的農村大學生來說,不僅是一種經濟上的負擔,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