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商學院法學院的勞水玲曾因農村出身遭遇面試詰難。 見習記者李叢書 攝
「城市機遇多」,是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大學生們提起最多的一句話,儼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可既然機遇良多,為何還有那麼多大學生折戟沉沙鐵未銷?城市對他們而言,到底是一方「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理想國度?還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現實雖殘酷無奈繼續拚
在廣州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外,記者遇到今年畢業於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的小羅。這個來自雷州半島的農村男孩畢業於三本院校的一流設計專業,應聘月薪3,000至4,000元的崗位屢屢被拒,用人單位說「硬件不夠」。目前他在一間廣告公司供職,月薪1,800,設計、創意、策劃、執行「一腳踢」。每天忙到萬家燈火通明,有時還看著它們逐盞熄滅。
他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講述了電視劇《士兵突擊》裡一段話:「你把他帶到這裡,讓他看天外有天,卻又讓他回去。你把他做人的根基都打沒了。」
然而,小羅沒想過回鄉。「始終是不甘心的,如果真回去我會更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吧。家鄉外天大地大,有誰會不熱愛它。我原以為在城市能實現理想,經過了找工作的大半年才猛然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而最無奈的是,我還想再拚一把。」
少數棄守回鄉建設農村
在記者所採訪的十位分別來自不同高校的學生中,其中8人表示「寧做鳳尾,不做雞頭」,僅有2人因「城市就業比較難」而棄守回鄉。為此,他們憂心忡忡:擔心家庭會因此返貧,擔心他們沒有「衣錦還鄉」,在以熟人社會為特徵的鄉村可能引起蜚短流長。
毫無疑問,大學生跳出農門,卻要重新回鄉村,將遭遇重大阻力:世俗的目光、家人的反對、物質的貧乏、生活的清貧、自我價值的懷疑。
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說,大抵絕大多數自願建設農村的大學生都是奔著「社會尊重」、「自我實現」去的。但是,他們同時要面臨著「生存」需求的挑戰:有家人教育投資後急需的回報期待,有家族希望光宗耀祖的期許,有解決生存問題的生活實際。這些具體問題亟待解決,否則足以讓想回鄉發展的學生畏葸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