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科大研究顯示,中國人因具有較高的「解釋水準」,更易被悲喜交集的情緒打動。科技大學 網頁圖片
——較西方更擅長理解資訊 能看清本質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中國人天生「感情豐富」?香港科大與美國西北大學學者聯合進行的最新研究反映,至少在看廣告片時,答案顯示:「是!」研究分析約800名來自中國及西方社會的人士,在面對以悲喜交集等混合情緒為主軸的廣告時,所出現的情緒反應;結果發現,中國人明顯較易被廣告中豐富的情感打動,但西方人卻可能會因悲喜情緒互相衝突而感到不安,進而打擊其消費意慾。有關研究建議各地廣告商應參考相關結果,如多於亞洲社會推出悲喜交集的廣告片;歐美版本則可主打歡樂正面訊息等。
近年部分電視廣告傾向採用較複雜的內容,帶出悲喜交集的情緒。例如畫面中,一位老伯伯站在海邊,想著身邊老伴當年結婚時的年輕美態,向老伴說即使自己記憶力日漸喪失,卻會永遠記住那一份愛。浪漫感覺與年華老去、記憶消失的悲哀氣氛混雜,不過在效果上,不同觀眾反應卻是大相逕庭。
科大西北大聯合研究
科大商學院助理教授洪潔雯與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Angela Y. Lee早前於《消費者研究期刊》發表剖析上述現象的研究,邀請800名介乎19歲至70歲,分別為以香港人為主的中國人,及美國人為主的西方人,探究他們面對廣告中混合矛盾情緒時的反應。
研究人員展開了數項測試,包括向各類參與者分別展示含混合情緒,以及單純歡樂訊息的廣告,並對比有關評價;另有測試要求參與者記錄自己對廣告的看法,說明他們的思維過程,及從心理學評鑑各人「解釋水準」(Construal level)的程度等。
測混合情緒處理能力
洪潔雯表示,解釋水準說明人如何理解資訊,水準高者思考問題時會較抽象,如從「為甚麼要這樣做」的角度出發;水準低的人思考問題時較關注細節和具體內容,較傾向想「怎樣去做」。她進一步舉例說︰「就好像『摘蘋果』的行為來說,高解釋水準的人會將動作理解為『要吃蘋果』,而低解釋水準的人會理解為『從樹上摘下東西』。」
西方較適合正面廣告
根據研究結果,解釋水準與對混合情緒廣告的接受程度關係極之密切,洪潔雯指,由於解釋水準高者比較能看到事件背後的本質,能較佳處理正負面混合的情緒,所以更能接受一些內容悲喜交集的廣告,相反解釋水準較低者,會因混雜情緒進入相互衝突的心理狀態,容易感到矛盾和難過,有關廣告會令其不安及印象欠佳,也打擊其消費意慾。
此外,解釋水準與文化背景更緊密相關,參與研究的中國人,其解釋水準明顯高於西方人,反映前者對悲喜交集的廣告更加受落。而針對購買意慾上,以1至7作評分(7分最想購買),當看罷一個正負面混合的情緒廣告後,中國人分數為3.16分,但西方只得2.31分,分野明顯。所以從效果來說,悲喜交集的廣告更適合在亞洲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