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深圳地鐵全覆蓋 吸引港資湧關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俞女士的咖啡店已積累了很多回頭客。

 從19公里2條線路到總長178公里的5條線路,深圳已步入地鐵網絡化時代。多條地鐵線路的建設不僅拉近了周邊城區與市中心的距離,更提升了地鐵沿線商舖的升值空間。具有投資眼光的港人也看中了深圳地鐵商舖的商業價值,不僅在羅湖東門、福田華強北等傳統商業區的地鐵站投資商舖,更將觸角伸向寶安、龍華等「關外」地鐵站。有香港老闆表示,地鐵開通近4個月以來,為店舖帶來成倍的客流增長,營業額比開通前增加近3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李望賢

記者採訪了解到,地鐵開通後,諮詢龍華片區商舖訊息的港人明顯增多。龍華海能地產置業顧問吳林浩表示,7月份平均每天接待6-7個港人客戶,現在增加到20餘個。「地鐵4號線在龍華有5個地鐵站口,有意向租舖的香港客戶主要考慮的地方就是地鐵站口。以龍華C出口附近的商舖為例,現時舖租的價格每平米已高達400-5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5倍。儘管如此,仍比同類位置的『關內』店舖要便宜3成左右。」吳林浩稱,港人的突然增多還是與連接福田口岸的4號線開通有關,隨著各個站點路面設施的不斷完善,相信未來還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關外」租金低 不惜空置死守

 而在地鐵布吉站,前來投資和居住的港人也湧現新的熱潮。據中原地產一工作人員介紹,地鐵布吉站出口新推出的一個佳兆業酒店式公寓,吸引了超過4成港人投資。而位於布吉和百鴿籠站交匯的信義假日名城等樓盤,亦有不少港人前來諮詢。「90年代布吉的龍珠花園就已經有港人前來投資,但現在地鐵開通,除了投資,有不少港人也來居住,周邊近期新開不少港貨店和港式茶餐廳。」

 港人俞女士早年在龍華曾開過塑料製品公司,受金融危機影響經營規模已大不如前,因個人鍾愛咖啡,開一間溫馨的咖啡店變成了俞女士新的事業重心。綜合各方建議後,俞女士選擇了留在地鐵全線開通後人流會激增且租金成本較低的龍華片區。

 因擔心地鐵開通前旺舖租金會猛漲,儘管不知具體開通日期,俞女士仍早在2009年12月便租下地鐵口商舖,不惜空置一年多時間以確保有旺舖可租。「第一年租金每平米100元,第二年漲價到200元,現在平均到300多元,地鐵開通後房東還有提價的意向,擔心年底還會繼續漲價。儘管如此還是比『關內』的便宜。」俞女士說,咖啡店2月正式開始裝修,還特別請了香港的設計師出謀劃策,就連裝修材料都是親自去找,為的就是能趕在6月22日與4號線同步開業迎客。

 如今,俞女士已積累了很多回頭客,尤其是暑假期間,店內70%的客人都是大學生,平日則是以在周邊上班的白領及台灣人士為主。「開業近4個月以來,營業額已從最開始數百元到現在的千元。」

店主:配套設施仍欠完善

 採訪過程中,俞女士還是倒出了大多數「關外」開店港人的心聲—地鐵周邊市政配套設施還欠完善,大運會後的馬路鋪設更是一度暫停;地鐵附近因缺乏正確的指示牌,導致部分從地鐵口出站的乘客並不知道有這條商業街的存在,「曾有網友在美食論壇上了解到我的小店,想前來體驗一下,但到了店面100米左右的地鐵站口卻還是找不到商業區的指示牌。下一步不排除以印製一些傳單到地鐵口派發的方式來宣傳自己。」

 儘管開業初期面臨不少困難,但對於未來,俞女士稱依舊信心滿滿,「首先,自己一點都不後悔選址在龍華,在『關外』起步成本較低,在經濟上沒有很多壓力,從長遠來看,這裡是會發展成一個旺區的。」俞女士表示,自己為咖啡店設定了一個1年的過渡期,2年的成熟期,等到品牌樹立後,再考慮在「關內」尋找合適的舖位。「考慮到成本問題,在『關內』開店則會選擇以櫃台式的外賣食品和飲品為主,方便上班族。」

相關新聞
溫總朝使館弔唁金正日逝世 (圖)
專家解讀:中方悼念行動 意在助朝維穩
韓媒:中國即日獲悉死訊
訴求獲滿意答覆 烏坎取消遊行 (圖)
周永康:為十八大召開營造穩定環境 (圖)
年關將至 粵嚴打惡意欠薪 (圖)
粵邀政協暗訪 全面監督「雙轉移」
粵設億元環保金 治農村「髒亂差」
滇馬車充校巴 遇車禍兩童亡
中國擬修例收閒置土地
汕頭數百村民再堵路反電廠
俄媒:中國部署新型中程導彈 (圖)
中印下月或重啟邊界會談
中越重申 切實維護南海穩定 (圖)
學者倡派中國特色海外駐軍
美雙反調查 商務部:違世貿規則
中國軟實力全球排第八 (圖)
深規劃59公交線 接駁廣深港高鐵
常州政銀企對接融資逾千億 (圖)
上海江蘇續執行限購令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