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元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凱楓)歐債危機自去年5月由希臘爆發以來「死唔斷尾」,今年更令國際金融市場如坐「過山車」。雖然歐盟(英國除外)達成財政聯盟協議,歐洲央行也推出3年期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力挺銀行業,但宏觀經濟學教授黃元山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尚有6大憂慮未除,歐洲銀行業能支撐多久成疑,美國等大型經濟體難以獨善其身。
憂慮一,歐洲主權問題只是「藥引」,「炸彈」埋在歐洲銀行體系內。業內最大問題是資本充足率偏低,原因是它們一向在歐洲壓測「合格」,自以為沒集資迫切性。
憂慮二,資本比例是炸彈的「保護層」,歐洲銀行業保護層不及美國厚,偏偏其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分量較美國大。花旗資產佔美國GDP多於10%,法國巴黎銀行佔法國GDP卻達100%,意味法巴出事,法國未必能「攬上身」。
憂慮三,主權債務充斥銀行業,歐債稍有問題,業內便會資不抵債。當債務價值下跌,銀行將債務按市價入賬時便蒙受很大損失。憂慮四,聯儲局不惜一切力保美國銀行業,歐洲央行卻拒絕印銀紙和買太多債,令市場對歐洲銀行業信心虛怯。
憂慮五,銀行間「擠提」,互不信任,拒絕拆借。
憂慮六,銀行間「擠提」必危及實體經濟,成為黃元山最大的憂慮。以「貿易融資」為例,當銀行不願為船運作擔保,貨物即使有需求,供應商也不願付運,使貿易停頓,重演2008年問題。
資不抵債,情況有多壞?黃元山以德國為例,指它現時享受危機帶來的低廉融資成本,但其實是「假象」。例如德國商業銀行的「有形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TCE Ratio)只有約1%(每100元總資產只有1元為TCE),即虧損1%資產便資不抵債;德意志銀行也不過2%至3%。
為解決歐債危機,當局要求各國加推緊縮政策、銀行業按市價將歐債入賬,以及在明年6月前提升核心一級資本率至9%,但黃元山認為都是「順周期」政策,在現時非常時期應反其道而行「撲火」。歐洲央行放水等計劃,也只是針對流動性的措施,未解銀行業償付能力危機。
|